肥胖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技巧

时间:2022-06-23 11:12:44

肥胖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技巧

目前我国婴幼儿的肥胖比例逐渐上升,这给护士的穿刺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肥胖婴幼儿四肢短小,静脉被厚厚的皮下脂肪所掩盖而不易找寻和固定。头皮静脉输液则易固定,不影响患儿的活动,便于治疗和护理。因此,头皮静脉是3岁以下的肥胖婴幼儿的主要穿刺部位。留置针对血管的刺激性小,肥胖婴幼儿静脉输液时,为了减少频繁穿刺带给患儿的痛苦,留置针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资料

2010年4月~2011年9月收治0~3岁肥胖婴幼儿,体重均超过按身长计算的平均体重标准的20%[1],行头皮静脉穿刺置管术258次,住院日3~10天,留置时间1~4天。

操作方法:选好血管,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2遍,范围>8cm,排尽输液器及留置针空气,置管选用BD Intima-Ⅱ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型号24G。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留置针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少许,针芯后退4mm,左手拇指绷紧穿刺点后方皮肤,右手持留置针借助针芯的支撑将外套管与针芯一起送入血管内,最后将针芯退出,用贴膜固定。

选择血管的技巧

颞浅静脉:从颧弓根部向上横向触摸到“沟”感,如果“沟”感不是很清楚,可用双手食指将血管两侧的皮肤向中间推挤,即呈现一纵向条索状隆起的血管形状,用拇指指甲沿血管处轻轻做一标志。

额正中静脉:前额的正中间,额骨正中处可用手指横向触摸皮肤上的“沟”感,如摸不清走向时,可用双手食指将血管两侧的皮肤向中间推挤,以增加穿刺成功率。

颅骨缝静脉:小儿头颅沿着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行走,用手指横向触摸时可触及“沟”,通过触摸“沟”来了解静脉的走向和深浅度。小孩哭闹时易于观察,可见充盈的血管稍高于周围的皮肤。

耳后静脉:在耳廓的后方,用指腹轻压静脉,手指横向触摸静脉“沟”,在静脉“沟”处反复按压几次,用力不可过大,即可看见充盈的静脉稍高于周围的皮肤。

穿刺的技巧

颞浅静脉:进针时针头与皮肤呈15°~20°角,由浅入深进针,边进针边观察回血,穿刺时有落空感,若不见回血,可将头皮针反折轻捏,可见回血。见回血后,稍压低角度再进针少许,此时的角度也不能太平,否则易刺破血管。

额正中静脉:穿刺时,针头与皮肤呈10°~15°,进针要稳,避免损伤血管壁。这类血管粗细个体差异大,如果血管管腔细,回血就慢,为了使穿刺易见回血,可将输液瓶的高度调整为与操作台面平行,利用人体静脉血管压力大于大气压力而形成压力差的原理[2],易见回血,提高穿刺成功率。

颅骨缝静脉:进针角度较大,一般45°左右,如果由浅入深刺入,那么血管将会随着针头的推进而陷入骨缝,不容易掌握血管的位置和深浅。骨缝间静脉活动空间大,血管易滑动,进针时如不绷紧皮肤血管会随着针头向前移动。因此,进针前绷紧皮肤,进针后,将针向上挑起,血管也跟着被挑起,再向前平行刺入,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

耳后静脉:此静脉易滑动,皮肤松软,不易掌握进针的深浅度,由于解剖的位置,不好护理,一般不作首选。

讨 论

留置针应用于临床有利于随时进行输液治疗和紧急抢救用药,便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和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患儿来说,减少穿刺的频率,有利于保护血管,减少了肥胖婴幼儿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从而减轻了患儿对静脉输液的心理压力。留置针越来越被广大患儿和家长所接受[3]。留置针的优点体现了留置针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优势,并且今后将继续高频率的应用于临床。患病的肥胖婴幼儿人数在逐渐增多,医院的分娩室、门诊、病房及托儿所发现肥胖的婴幼儿逐年增多,小胖墩到处可见,患病的肥胖婴幼儿也在逐渐增多,这样对护士的穿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应在工作中刻苦专研,苦练基本功,充分运用提高穿刺成功的各种技巧,学会根据不同肥胖婴幼儿耐心选择静脉,对其头皮静脉的深浅度和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根据不同部位的血管调整相应的进针角度,对各类患儿的头皮穿刺要点要充分灵活运用;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提高肥胖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67.

2 游细玉.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外医疗,2008,33.

3 尹凤锦,段新荣.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3):95-96.

上一篇:屈指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护理 下一篇: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