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保教育进课堂的策略

时间:2022-06-23 09:29:21

浅谈环保教育进课堂的策略

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日益恶化:全球变暖、淡水资源危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垃圾成灾等环境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生存,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作为环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向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责无旁贷。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现有课本教材,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让环保教育走进课堂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一、利用教材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认真选择编排的,其中不乏环保的内容。如《四季的脚步》、《清澈的湖水》、《爷爷和小树》、《恐龙的灭绝》、《小狐狸卖空气》等,就是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典型课文,教师可以以这些课文为基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在教学《小狐狸卖空气》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小狐狸从深山来到城市没几天,就得了怪病,浑身不舒服。紧接着我问学生:“小狐狸为什么来到城市没几天就会得怪病?”学生马上回答:“是因为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空气不新鲜。”我紧追着又问:“你知道哪些现象会使空气受污染,变得不新鲜?”课堂上顿时活跃了,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汽车、摩托车、工厂排出来的毒气会污染空气;有的说人们乱砍伐树木,会使空气变得不新鲜,因为花草树木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还有的说,人们不讲究环境卫生,乱倒、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也会使空气受污染,变得不新鲜。通过以上提问,让学生明白了小狐狸来到城市没几天得怪病的原因就是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空气不新鲜导致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展开讨论:后来,人们为什么不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经过讨论,学生知道后来人们懂得环境保护,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所以人们再也不需要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从而让学生懂得美化环境的重要性,萌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再如《乌鸦喝水》一课,当学生说出各种帮助乌鸦喝到水的方法后,我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紧接着问学生:“乌鸦非得用这些方法去喝瓶里的水吗?难道其他地方就真的没水喝了吗?如果真的没水了,又是什么原因呢?”由此告诉学生,现在,水资源越来越少了,我们一定要注意节约用水。

二、巧用插图、看图说话、口语交际,渗透环保意识

低年级教材中插图较多,且每个单元后几乎都安排了一次看图说话或口语交际,这些图片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又接近学生生活,教师可利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渗透环保教育。

如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可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领略四季的美丽:春天来了,溪水流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夏天,金蝉在树上欢叫;秋天到了,秋风吹得落叶满地,像黄蝴蝶飞舞;冬天到了,雪花飞舞,大地穿上银装。再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么美丽的四季为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究其原因,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我们小朋友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让四季的美永远留在我们身边。再如看图说话《节约用水》、《请不要摘花》、《动物搬家》、《保护小树苗》等,都是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生抽象思维并不发达,他们认识事物和问题的本质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直观思维。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印象深刻,感染力强,它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周围环境问题,体验人类在活动中对大自然环境的破坏,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由于环境破坏给小村庄带来的变化,我把小村庄之前和之后的样子制作成课件播放给学生看。(之前: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之后:山上的树木越来越少,出现的土地而且不断扩大,不知过了多少年,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小村庄前后变化的对比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知道导致小村庄最后消失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的乱砍滥伐,乱砍滥伐的严重后果就是:人类不爱护自然资源,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我顺势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怎样做才能让美丽的小村庄又回来?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举手发言,五花八门发表自己的见解:“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不去攀爬、折、砍树木,对乱砍滥伐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你看,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体验到了周围环境问题,增强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以读促思,渗透环保意识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反复朗读,能与文章产生共鸣,使学生置身与文本之中,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环保教育。

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优美句子,并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激发起学生对小兴安岭美的向往,从读中感受到小兴安岭四季美的不同特点:春天生机勃勃,夏天绚丽多彩,秋天果实累累,冬天分外妖娆。从读中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牢固地树立环保思想,,自觉抵制破坏环保的不良行为。课堂是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有着纵横交织的、无数环保教育的契机,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留心、处处留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保教育,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这种环保意识也必将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上一篇: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究 下一篇:关于提高哲学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