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时间:2022-06-23 08:06:44

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摘要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为了加强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应改革。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验课程改革、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改革以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希望能为其他相关院校的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产养殖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26-02

现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级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支撑。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其工作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胜任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概况

安徽农业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培养高级水产专业人才的高校,该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创办于1985年,一开始设置的是专科(二年制),1994年改为本科,2005年后开始少数对外省招生,2011年改为一本招生。经过30年的发展,现每年面向全国招生,生源质量大有提高,同时实验、实习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水产专业高级人才奠定了基础。

水产养殖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能在实践环节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在实践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创新创业能力、意志品质、工作作风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1]。

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教学体系,其包含了实验课、课程实习、水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牵涉到的内容广泛,从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所涉及的场所也比较复杂,从实验室到校内实习基地,到校外实习基地,再到毕业生实习就业单位等。实习组织形式,从相对集中到分散。因此,实践教学的管理难度较大,对于相对比较集中的实习如生产实习易于管理,而对于相对比较分散的实习如毕业实习,则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水产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其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普遍不足,因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刻不容缓。

2 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新修订(2012年)的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用3年的时间学习理论课程,用1年的时间进行集中实习。将原来分散的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集中放在第6、7学期完成。实践教学(不含实验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从原来的20.1%提高到22.1%,从教学设置的源头上强化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地位。

2.2 实验课程的改革

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大实验,如“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增加水体理化因子的综合分析;“水生生物学实验”增加水中浮游生物的综合调查分析;“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实验”从原料的粉碎到配比,再到鱼类饲养,一系列的实验过程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完成。

2.3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科研和生产示范的场所,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对培养合格人才和保障科学研究具有与实验室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现有校内实习基地(大杨店)的基础上,加强实习基地的质量建设,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求。

大杨店水产实践教学基地共有水面2.53 hm2,目前学校已基本建设完成,修建了一个大型水塔、鱼苗繁殖、孵化、育苗等设施,池塘的进排水系统及一些附属设施也已修建,已成为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学生重要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可达到提高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同时,本基地还可以作为水产专业教师的科研基地。该基地已初步建设完成,2015年已开始接纳学生实习活动。

2.4 校外实习基地的巩固与拓展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搞好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的基础条件,对保障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基层、受到实践锻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以产、学、研三结合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本专业的科研和人才智力优势,遵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

目前,水产养殖学专业已在芜湖、池州、滁州、安庆、肥东等地建立了5个校外实习基地,为本专业毕业实习及部分教学实习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然而,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及对实践教学的加强,原有的基地已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计划在将来2~3年内再创建2~3个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力度,增加一些投入,使其适应现代化水产人才培养的需要。

2.5 教学实习的改革

将过去单门的课程实习,通过整合、优化,组成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如“水产动物标本制作与组胚实习”,将原来的“动物标本制作”“鱼类标本制作”及“鱼类组织切片制作”整合在一起,进行循环实习。对于以前内容较为单一的生产实习“家鱼人工繁殖及病害防治”进行了调整,调整为“水产动物繁殖与养殖及病害防治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实习内容由原来的单一的家鱼人工繁殖及病害防治,增加了鱼苗培育、成鱼养殖;同时增加了名特优水产(如甲鱼、河蟹等)的繁殖、养殖及病害防治,实习的内容增加了很多,时间也大大延长,从以前的6周延长至10周,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时间更长,实习内容更丰富。从2015年2012级学生实习情况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一致反映实习的收获很大,动手能力明显提高。

2.6 毕业实习的改革

原培养方案的毕业实习是安排在第8学期,此时学生为了找工作东奔西走,不能安心进行毕业实习,使得毕业实习的质量及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下降。新的培养方案要求提前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即第7学期为学生的毕业实习阶段,从第6学期末将即将进入大四的学生提前分配给指导教师(结合学生的意愿),由指导教师在暑假到来之前将学生的毕业实习安排好,大多数学生可以提前(从暑假开始)进入一些大型企业进行毕业实习。通过实习,收集数据及资料,为写好毕业论准备。企业可以通过学生实习的表现,和学生达成就业意向,解决了学生找工作的后顾之忧。有一小部分学生(不到企业去的)在暑假期间即可进入实验室,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相关的课题实验,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2.7 其他

2.7.1 制作视频资料。为了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将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系列实践教学制作成视频,为后几届学生在实习之前观摩学习之用。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提前知晓实习所需要做的事情及注意事项,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2.7.2 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讲学。从2015年开始每年定期聘请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杰出校友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在“渔业经济管理(案例分析)”课程中介绍渔业生产的实际经验。本学期聘请了5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校友或专家为水产专业2012级学生授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反响热烈。

2.7.3 设立“通威”班。2008年开始,通威公司和安徽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合作,在每一届的水产班设立虚拟的“通威”班,从大二开始“通威”班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直接到通威公司实习锻炼,通过这一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参考文献

[1] 万全,鲍传和.安徽农业大学水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改革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27(5):77-82.

[2] 曹谨玲,陈剑杰.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133-134.

[3] 黄辨非,杨小林,杨代勤.水产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26-27.

[4] 杨慧荣,张守全.水产养殖学专业实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陕西教育,2009(10):218-279.

[5] 库夭梅,温小波.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4(3):39-40.

上一篇:固镇县杨树优质丰产经营技术推广示范项目总结 下一篇:猫皮肤真菌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