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玉雕的传承与拓展

时间:2022-06-23 07:33:35

中国的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世所公认。翻开玉雕艺术的煌煌巨篇,海派玉雕以她特有的魅力书写了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在岁月的磨砺里延续着温润的芳醇和美丽的情怀。

今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由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申报的“海派玉雕”项目顺利通过审议,正式列入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消息传来,业界内外无不雀跃。这是继2009年“海派玉雕”首次列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之后的又一成果。8月,我专程赴北京参加文化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授牌仪式,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亲切接见,内心感奋不已。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走过3年历程,不负众望,不辱使命,为海派玉雕许下了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海派玉雕是特定文化、地域因素结合的产物,是以上海地区为中心的玉作工艺风格和流派。她的萌芽、成长、茁壮,经历了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和城市的变迁,海派玉雕一方面汲取传统玉雕技艺神髓,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在几代大师和玉人的非凡创意和艰辛打造下,最终形成了洵美且异的海派艺术特色,和“北派”、“扬派”、“南派”一起,成为中国玉雕的四大流派之一。今天的海派玉雕,更以大师辈出、繁花竞放的盛景,引领风尚,不但提升了玉雕艺术的自身价值,也彰显了东方风格的审美精神,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将影响更为深远的时空。

海派玉雕的前世今生

19世纪70年代末,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陆续发掘出距今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玉器珍品,造型纹饰和制作工艺都堪同北方的红山文化玉器媲美,“良渚”者,“美丽的水中绿洲”也。这是中华文明的曙光,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仿佛也在冥冥中为海派玉雕的孕育提供了一片沃土。

晚清以来,江南地域文化的演进集中反映了中国“千百年来所未有之大变局”。1843年上海开埠,呈现出鲜明的开放包容、中西融合的动态发展特色,当时的上海开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贸易的重要窗口,苏州、扬州以及毗邻地区的琢玉人纷纷涌入,大量玉器制品通过上海口岸向外输出。上海的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为玉雕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活跃的市场条件。在这个东方大都市特定的文化氛围里,玉雕艺人们寻找到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更大的舞台。融会杨帮、苏帮乃至宫廷玉雕的工艺,吸收外来多元文化的营养,兼容并蓄,推陈出新,海派风格从雏形初成,进而蔚成大观。

20世纪初,上海的玉器作坊、店铺已达两百多家,有两百多人从事雕刻专业,主要生产佛像、仕女、仿古炉瓶等摆件。玉雕艺人按主流分为“苏”、“扬”两帮别。1905年代八仙桥德胜里的陈溶太玉器作坊是较早的玉器作坊,此后,又有老北门袁德荣、马当路自忠路顾咸池等玉器作坊相继出现,这些玉雕艺人遂成海派的创始人。后起的大家有孙天仪、刘纪松等人。在移民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主要满足洋人需求的玉器件,扬州迁入的扬帮艺人生产以摆件玉器为主,即属“洋装派”;苏州艺人专做玉首饰、花饰,把玩件,被称为“本装派”;另有一支专做青铜器造型和仿制秦汉以来古玉为主的被称之为“古董派”。

这时期,上海玉雕摆件类作品已具有高超技艺。《龙华珍珠塔》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翡翠大宝塔》被美国旧金山博物馆长期收藏。

抗战爆发后,玉雕艺人被迫回乡种田或另谋职业,行业在颠沛离乱中归于沉寂。直到新中国建立,党和政府提出“发展、提高”的方针,玉雕业重燃生机。1955年12月,上海蓬莱玉石雕刻生产合作社在第九女中大礼堂举行了成立大会。1958年12月,改名上海玉石雕刻厂,海派玉雕进入了真正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海派炉瓶奠基人孙天仪,“南玉一怪”刘纪松,“南玉魁首”魏正荣,海派炉瓶创始人之一周寿海崛起海上玉坛。孙天仪擅长炉瓶设计,造型、纹饰功夫深厚,1958年,由他设计的青玉宫灯和碧玉链条月琴瓶,作为上海玉石雕刻厂献礼国庆十周年的珍品,展陈于人民大会堂。

南派玉器杰出代表魏正荣,“相玉、用料、俏色”是为三绝。由他主持设计的密玉《把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重3吨,高1.3米,大气磅礴。当年陪同尼克松来上海参观时,称赞此作品“是国宝,好好保存”。

刘纪松技艺精湛,对玉料的识别和巧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人称 “琢玉梅兰芳”。 1978年完工的翡翠百佛钵,于直径5寸的翡翠钵的表面设计了100个2分厚的莲花瓣,每一花瓣内的深雕罗汉像,大者8分,小者5分,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作品突破了仿古器皿不做深雕人物的,是前所未有的杰作。1980年赴日本展览,引起轰动,被日本政府高价征集,珍藏在日本横滨市博物馆。

琢玉名家周寿海既擅长设计,又精于制作。最负盛名的是1979年完成的翡翠《大宝塔》,熔铸了北京天坛、镇江金山寺、杭州六和塔等古建筑的精华。大宝塔高达1.8米、9层31节8角,塔身挺拔稳重、雄伟优美。塔顶以翡翠琢磨成八根链条,拉牢塔顶的葫芦和镂空圆球等饰物,象征光明正大与日月同辉。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上海玉器品类以器皿、人物、鸟兽、花卉等为主,尤以炉瓶最见特色。关盛春、萧海春等艺术大师成为开海派玉雕一代新风的人物。耗时一年多精心雕琢的青玉《万水千山》,再现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恢弘场面,作品高2.6米,宽1.4米,净重7.3吨,是我国玉雕史上最高、最大、最重的巨型玉雕。《释迦牟尼降生图》,用一支国内少见的特大珊瑚制成,作品取材佛经故事,巧妙糅合敦煌壁画,手法酣畅淋漓。

其时,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业中学的学生也崭露头角,如吴德、刘忠荣、颜桂明、于泾、张焕庆等成为一时俊彦,博采众长,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改革开放给海派玉雕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海派玉雕进入了成熟期。

成熟的标志之一是一些玉雕大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风格。雕刻奇才倪伟滨,对海派玉雕的形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雅园玉雕柔美精细而又干净利落的风格,成了海派玉雕的典型特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德,是海派玉雕的杰出代表,他的女性题材的作品,吸收了西方人体雕塑美学和民间剪纸元素,将现代表现手法融入传统玉雕工艺,在夸张变形中捕捉流动的韵律和飞扬的诗意,令人称绝。“雕刻全才”刘忠荣,把中浮雕、浅浮雕、阴刻集中于一件玉牌作品中,平面的玉牌,有了丰富的层次感和透视效果,形成鲜明的“忠荣风格”。才华横溢、勇于创新的玉雕大师于泾,吸取历代书法、水墨写意、工笔人物、石窑造像等元素,造型秀美典雅、疏密有致、玲珑剔透,被称为“佛像天才”。

海派玉雕成熟的又一标志是师徒相承,代有才人。巧雕才子翟倚卫,运用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手法,以石库门中的仕女为画面主体再现三十年代上海风情,奠定了“新海派玉牌”的个人印记。“铭文大师”易少勇,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身,作品具有淡雅细腻的神韵与趣味,透出难得的文人气息。和吴德、颜桂明并称“罗汉三杰”的洪新华,师承萧海春,而洪新华的弟子崔磊、于雪涛,今天也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堪称玉坛一段佳话。此外,更有黄罕勇等一批年轻的大师风头正劲,昭示了海派玉雕发展的希望。

海派玉雕的传承发展

文化的积淀与生成是一个长期、动态和相互联系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命题,正是从文化的视域关照海派玉雕的保护与传承。如何看待海派玉雕在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如何认识和把握海派玉雕的精髓和特质,如何使海派玉雕一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精神、智慧和技艺充满活力地延续和发展下去,是一个恒久而常新的任务。

毫无疑问,海派玉雕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海派文化的滋养。海派文化是中西方多元文化碰撞、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融合的产物;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造就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品质,这也正是海派玉雕的个性所在,魅力所在。百多年来,海派玉雕大师辈出,精品纷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精神内涵与基本特征。

我把海派玉雕的精神内涵归纳为12个字:海纳百川、传承创新、追求卓越。这种精神实质,保证了海派玉雕的长久发展和兴旺发达。

海派玉雕的精神内涵决定了海派玉雕的基本特质,即:古今相承、南北相融、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具体表现为:

1.传承性

无论题材还是手法,海派玉雕都以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特征,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底蕴,融会祥和、励志、神话等华夏传统文化元素,诠释欢庆、和谐、美满的生活情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写照与再现。因此,对传统文化、题材和手法的传承显得十分重要,它能唤起观者心中的人文自觉,唤起对艺术的敏感与尊重,注重师承,是创新的源头和起点,也是创新的胎床。

2.包容性

与真正现代意义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同时起步的海派玉雕,其包容表现为在雕刻的思想价值审美情趣上包罗万象,既可承接属于工艺范畴的琢玉样式、题材乃至玉器特定的意蕴内涵,也可接受属于艺术范畴的西方油画、雕塑,乃至现代抽象艺术语言:她可以自由地汲取属于民俗范畴的中国皮影、剪纸,乃至传统的建筑雕刻,又可以毫无顾忌地移植设计范畴的现代对比、呼应,乃至点、线、面的元素。对所有美的、好的东西,她都永不消停地学习和吸收,虚怀若谷,兼容并包地纳入海派的文化体系当中,让海派玉雕的主体生命开花,使生命的能量得以传递。

3.创新性

海派玉雕汲古而不泥旧,从不“画地为牢”;不断推陈出新,并在创新中不断融入现代审美意识,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海派玉雕大师坚持原创的创作风格,在创新中强调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使创新始终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充满无限生机。

4.精致性

海派玉雕工艺流程的环环相扣,工艺制作上心手合一的传神精度,整体构思和细微雕琢浑然天成,造成一种精致、严谨、流畅、灵巧、明丽的风格。体现在选料上的“精巧”,设计上的“精到”,风格上的“精美”,做工上的“精细”,达到“精而不过,巧而不俗 ,细而不匠,简而不陋”的境界。

5.引领性

由于上海在全国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海派玉雕在全国玉雕业界乃至玉雕市场具有风向标作用,什么样的玉雕作品最具价值,什么样的玉雕作品最受市场青睐,海派玉雕总是最先作出回答。这种与国际大都市相吻合的引领性,不能不说是海派玉雕带有现代意义的自身特点。

海派玉雕从发轫、成长到成功申遗,是几代玉人筚路蓝缕、矢志不渝传承保护的结果,也是今天继续推进创新发展的起点。今天,海上玉坛涌现出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和能工巧匠,他们的异想、巧作,使海派玉雕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

由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创办的中国上海玉雕神工奖立足上海,辐射全国,迄今已连续举办4届。神工奖坚持“创新意、推新人、出新品、开新局”的遴选原则,凸显当代玉雕“创新、人文、简约、精致”的主旋律,旨在打造中国玉雕奖项的一流品牌,已经形成和正在发挥日益扩大的品牌影响力。不久前落幕的2011神工奖评选活动,送展作品之多、玉种之丰,参与作者之众、涉及地域之广,都令人鼓舞,充分体现了海派玉雕“海纳百川”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最新一期出炉的《收藏》杂志以“玉雕凶猛”冠题,大篇幅地集中报道本届神工奖呈现的“玉雕新脉象”,我们完全可以更加乐观地期许,海派玉雕一定会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创意城市的建构中,文化遗产与传统的力量使我们与历史及共同的记忆相连,让我们有所依归,以帮助我们面对未来。海派玉雕的巨大魅力绝不只是一个个财富神话,更在于器与道之间无限宽广的创意空间,在于民间生活中无限丰沛的精神寄寓和文化追求。

应该这样说:海派玉雕不仅属于上海,也享誉世界;海派玉雕不仅属于昨天,更看好明天。因此,保护和发展海派玉雕不仅是海派玉雕文化协会的历史责任,更是新老上海人和钟情海派玉雕各方同仁共同的历史责任。

我们要搞五湖四海,搞海纳百川。重视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海派玉雕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理念的宣传,使保护工作与公共文化相契合,与做大文化产业相结合,从而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为此,我们提出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以大师为依托、以开放为平台、以文化为灵魂,集结更多的业界有识之士、有为之士,研究梳理海派玉雕的发展文脉,共举海派玉雕发展大业;要充分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母体、本源,感恩上海,回哺上海;要让“非遗”和“民生”互相渗透,让传统和现代相得益彰,让传习和原创比翼齐飞,以此感召更多的琢玉人、爱玉人,赋予海派玉雕、赋予中华玉文化新的更大的发展。

作者简介

孙敏,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玉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出生玉雕世家,从业20余年,熟谙玉雕艺术,兼攻玉器收藏与鉴定。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会长,中国上海玉石雕“神工奖”创始人,海派玉雕大师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玉雕百花奖评委,中国文物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客座研究员。

上一篇:我们是数码先锋 下一篇:基于典型案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初探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