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津合作历程

时间:2022-06-23 12:59:41

浅谈京津合作历程

【摘要】2013年3月,京、津两市签署《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将从区域规划编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科教、港口物流、人才、文化旅游会展、金融、环境保护和建立合作机制等10个方面全面加强合作。这标志着北京和天津正式开启了合作之路,这个良好的开端必将带动首都圈的发展。在此“协议”背后,本文着重研究了京津关系的演变,是怎样从相竞相争发展到相互合作,从几个方面分析了京津合作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推进京津合作的战略思路。

【关键词】竞争 合作 首都圈 战略

一、京津竞合关系的演变

自从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天津便在铁路、电报等近现代工业发展方面开了全国先河,并逐渐发展为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仅次于上海,并且这个地位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而北京过去却长期是纯消费性城市,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在1949年,天津的GDP是北京的2.5倍。当时对两城市的功能定位是合作关系,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天津则是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北京的出海口和东大门。

从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北京实行了“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建设方针,天津则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地位开始下降,京津的经济地位发生转换。北京1953年和1957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都强调“工业基地”的定位,并投巨资建立了一系列大项目和大型工业区,成为重工业城市,1979年北京工业产值已占到全市GDP的64%,重工业占工业的64%,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辽宁。与此同时,天津的经济地位却正在下降。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曾实行“限制沿海、支援内地”的政策,天津作为沿海城市,发展受限。1958年至1967年,天津市划归河北省,在这期间几乎没有新的投资,还迁出数百工厂。京津经济发展“一快一慢”,天津的经济规模逐渐从远远超过北京到与北京旗鼓相当,再到被北京超越。到1978年,北京GDP为1257亿元,天津GDP为1133亿元,天津经济规模仅相当于北京的90%。

改革开放以后,京津的城市性质历经了几次变迁,北京的工业发展受到限制,开始谋求经济转型,天津则确立“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随着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中央曾三次批示要求北京不再发展重工业。198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再有“工业基地”的提法。位于北京城区的工业企业大量外迁。天津此时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建立全国首批经济开发区。北京不再有“经济中心”的定位,天津则转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经济地位回升。天津经济发展迅猛,特别是滨海新区上升为部级新区后,2008年以来每年经济增速都超出北京6个百分点以上,并且在2011年实现人均GDP超过北京。

城市定位的差异化并没有阻止北京和天津在经济发展领域的竞争,两城对产业项目、高端资源争夺日趋激烈。上个世纪90年代,京津两城产业的同构现象较突出,其中重工业的同构现象尤其突出,并开始了资源争夺。新世纪以来,京津围绕首都第二机场、北方产权交易中心、全国第三家证券交易所等大项目开展了激烈的竞争,结果虽不至两败俱伤,但对于推动京津冀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毫无益处。

最近一次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京津两市的功能分工,将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没有提及“经济中心”,将天津城市功能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京津两市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经济中心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由此可见,对京津两市的定位,不是要进行一进一退的竞争,而是要促进两市形成相互合作的共赢局面。根据国务院的定位,北京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要依靠自身优势,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业上;而天津则要依靠自身的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在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京津两市若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必然形成合作互补的共赢局面。

二、京津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核心区域,加快两市合作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京津合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京津合作是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

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市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集聚效应的负效应逐渐突出,已经需要发挥扩散效应了。北京需要更大的空间来布局城市功能,疏解北京过多集中的功能才是明智的战略,而天津虽然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但是其集聚效应还是大于其扩散效应的。我们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下放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向周围地区进行产业转移。

(二)京津合作是巨型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芒福德在1961年曾经指出,真正的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区域化是巨型城市发展的必然。牛文元学者在2007年指出,城市发展必然导致其向外扩张,但“摊大饼”式的单级扩张方式已无法维系,发展战略形态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即由原先的单极城市扩张,改变为组团式城市群的培育,才能克服过去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弊病,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见,城市之间的合作是巨型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京津应形成双核模式,作为京津冀的核心,带动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

(三)京津合作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

北京将建设世界城市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在世界城市的众多指标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它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程度”。北京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赵弘曾经在2010年指出,伦敦、巴黎、东京这三个公认的世界城市都没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和周边地区没有明显的、过大的经济反差。而在北京周围,还有很多贫困带,这不符合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与目前大部分国际城市相比,北京目前的发展,不仅内部功能过于密集,空间上远不能适应发展世界城市的需要,而且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不紧密。事实上,世界城市的建成无不仰赖于整个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圈是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没有都市圈作为支撑,世界城市是难以持续的。因此,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靠一个城市单打独斗的局面,需要借助区域的整体力量来提升其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京津合作是天津争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认为,天津能否尽快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京津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取决于北京与天津如何共同联手打造“双核”中心,天津只有与北京联手,才具有对环渤海甚至北方发展的强大带动力。区域中心城市本身都应该有很强的辐射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带动力。中心城市规模越大,辐射力、带动力、吸引力就越强。可见京津合作是大势所趋。

按照国务院对天津的定位——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天津作为经济中心,首先应该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中心,但天津的经济实力和北京比还有很大差距,北京作为首都,长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经济中心的作用,其影响的范围比天津还要大。见图2、图3。

从以上各图中近三年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天津地方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224.46亿元),但只相当于北京(14113.58亿元)的65.4%,相当于上海(17165.98亿元)的53.7%;2011年天津地方生产总值达到11307.28亿元,相当于北京(16251.93亿元)的69.6%,相当于上海(19195.69亿元)的58.9%;2012年天津地方生产总值为12885.2亿元,相当于北京(17801亿元)的72.4%,相当于上海(20101.3亿元)的64.1%。可见天津的经济总量与北京、上海比是略逊一筹的,但是如果京津合力,无论是地方生产总值还是地方财政收入,都已经超过上海。可见京津合力的经济总量不容小觑。必须说明的是,京津合作并不是两市经济实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京津经济一体化发展,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五)京津合作对环渤海经济圈甚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是国际大趋势。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形势也要求加快北方开放的步伐。环渤海地区位居中国沿海开放地带的北段,是我国沿海地带对外开放的三大主要区域之一。

京津两市都是有着千万人口以上、而且比肩而立的两个特大城市,在全国众多城市中,有着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这种“双子座”的城市发展格局,可以使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功能优势互补,在更高的经济基点上构筑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区,产生大于双倍的辐射力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提升京津冀都市圈在环渤海乃至东北亚地区分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推进京津合作的战略思路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与北京的产业合作,逐步提升城市群产业分工的层次,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将是一个诸因素互动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也要有所作为,积极发挥规划先导和政策引导作用;建设统一的要素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发挥经济主体作用,实现产业的延伸和对接。

(一)建立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

建立国务院京津冀区域合作领导小组,以确保有一个高层次的统一领导机构,从而指导天津滨海新区综合改革试验、实施京津区域规划和推动京津协调发展。制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作为具体的行动纲领,既要考虑到整个区域的利益,又要根据京津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

(二)实现交通设施的网络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合作要求交通等设施在空间上具有联系性,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北京和天津市政府要加速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协调,构筑一体化和网络化的交通体系,打破行政区划的阻隔,提升区域交通网络的便捷程度,加强区域中航空港之间、海港之间及空港和海港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本区域内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和共赢。

涉及区域联动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科研开发、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等,需要各市政府财政等,需要各市政府财政予以支持或全额支付。通过这些项目的组织和建设,有利于培植区域合作基础和从根本上打破地方保护的狭隘观念。

(三)建立统一市场,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

京津区域需要建立统一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并由此保障企业资源配置的区域化。为促进京津一体化发展,未来需要从金融一体化着手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产业一体化进程。京津地区现实中的资本市场分割制约了产业资本的正常运转,从推进京津一体化发展的角度,需要研究如何发挥资本市场在产业一体化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以促进该地区联动发展。北京要考虑与天津联手打造一体化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北京金融资产和天津滨海新区政策资源的优势,促进整个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统一人才市场、构筑人才信息平台,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务员互派等制度层面展开合作,促进人才开发一体化。未来,北京和天津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在原创性技术的孵化与技术应用的推广方面联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本地区的产业技术能级。

(四)建立区域性中介机构和相关组织

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建立以政府协调合作机制为主导的包括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多层次参与的区域发展协商与协调机制。通过同业企业的联合,采用自治、自律的方式规范企业,倡导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引导产业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促进各城市企业间进行多领域、全方位的沟通合作,加快区域间产业链条的形成。

(五)促进银企合作,支持企业产业转移

对于产业转移项目,应加强银行与企业的沟通,定期举办银企对接活动,促进产业转移项目投资者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和合作,为产业转移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贷款服务。金融部门要配合当地政府加快建立和整合以财政出资设立的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担保行业,逐步形成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盈利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担保体系。

支持两地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对两地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提供融资服务。支持两地大宗商品及要素市场跨区域发展,鼓励北京、天津两地产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环境交易所等专业交易平台开展广泛合作,积极拓展并充分发挥京津场外交易市场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

[2]肖金成等.京津冀区域合作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

[3]祝尔娟等.全新定位下经济合作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

作者简介:王蛟蛟(1990-),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土地利用研究。

上一篇:浅析保障房建设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中的作... 下一篇:浅析汇率波动对河北省对外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