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生产率分析

时间:2022-06-23 11:49:57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生产率分析

【摘要】 本文运用指标法和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

quist指数方法,对新乡市四区八县2004―2010年间农业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 2004―2010年间,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紧密关联;在2004―2010年间,新乡市农业生产符合生产要素边际产出递减的规律。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 数据包络分析(DEA)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乡市的农业生产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各县区农业发展方向是否正确?为了解决此类相关问题,有必要对新乡市农业生产率进行深层次分析,以期充分挖掘农用生产资源潜力,促进新乡市农业健康良性发展。本文将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相结合,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2004―2010年新乡市各县区相关的农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市农业生产率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二、测算方法和数据说明

本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新乡市各县区农业的TFP,以该市四区八县作为研究单元,结合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各县区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找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主要驱动力和阻碍因素,从而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依据和思路。

因新乡市在2003年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前后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故选择2004―2010年七年的面板数据进行DEA分析,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分析各县(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构成的变化情况。

三、新乡市农业生产效率测算与分析

1、新乡市各县区单位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产值分析

本研究将县、区作为分析的区域层次,在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比较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通过新乡市四区八县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的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整理得到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农业产值。通过同一时期各县区之间、各县区不同时期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判断各县区农业生产率的实际水平及其演进规律。

从单位劳动力投入的产值指数来看,红旗区、长垣县、卫滨区产值指数在2004年处于全市最低水平。但长垣县平均发展速度为1.28,位列全市第二,在近年来逐渐赶超其他县区。与之相反,发展速度连续过低导致牧野区近年来单位劳动力产值在全市的排名在2004―2008年连年下降,在2004年、2006年和2008年牧野区单位劳动力的产值分别为7092.55元/人、7578.18元/人和7083.20元/人,位列全省第一、二、六位,但于2010年陡增至12079.25元/人,又追回到第二位。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在农业产值中的作用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县区需结合近年来的农业政策,分析单位劳动力产值发展速度的变化原因,并与其他县区进行对比,对现有劳动力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最大效用。

2、新乡市各县区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解

(1)新乡市农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根据投入产出数据的结果,将新乡市四区八县共七年的面板数据输入DEAP2.1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全市2004―2010年平均Malmquist指数,如表1所示。

由表1得到新乡市农业TFP指数及其分解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在2004―2010年间,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整体上呈现出一定波动变化趋势,但其平均值还保持在1.02左右,波动幅度也基本上保持在0.06以内。这说明新乡市农业发展的TFP指数在此期间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均衡的状态,七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除2008―2009年以外,各年TFP指数都大于1,表明新乡市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而2008―2009年的生产率下降可能是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所致。

通过比较发现,技术进步与马氏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尤其是2008年以后)。除了2007―2008年以外,技术效率对马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不明显,这说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同时注意到相对于其他指数而言,纯技术效率的变化幅度最小,2006/2005年纯技术效率最低为0.976,2008/2007年最高为1.038,波动值为0.062,因而技术效率的变化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的变化。

观察技术进步趋势曲线,在2004―2010年间,除2007―2008年和2008―2009两年受经济危机影响技术进步指数分别为0.977和0.998以外,其他年份的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说明技术进步在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2004―2010年间,从新乡市农业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2)新乡市农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面板分析。采用基于产出的固定规模报酬(CRS)假设的DEA模型,应用DEAP2.1软件计算得到2004―2010年新乡市四区八县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平均值,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表2显示的是2004―2010年间新乡市各县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变化趋势。由表2可以看出,2004―2010年新乡市八个县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年均增加4.36%。新乡县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为11.1%,为四区八县最高,其中技术进步增幅为11.1%,也为四区八县最高,说明新乡县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反映出作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县的新乡县近年来在农业生产的投入过程中,对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资料的应用领先于其他县区。封丘县全要素生产率增幅仅为0.6%,位居八县之末,说明封丘县近七年来农业发展势头弱于其他各县。进一步分析可知,这与封丘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尽管全县地处平原,但属黄河滩区的面积较大,生产条件差,县域经济不发达,农民思想保守、科技意识有待提高。而四区除凤泉区有小幅增加(1.2%)之外,其他三个区都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从平均水平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为2.4%,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幅度为1.5%,技术效率增长幅度为0.9%。由此可以看出,在2004―2010年间,技术进步是新乡市各县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相对主要动力,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但相比近年来诸多省市农业技术效率进步指数小于1的情况而言,新乡市的农业技术效率保持了可喜的增长势头,农业生产发展健康平稳。

综合对比新乡市四区八县各项指数,同时参考前述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产值的发展速度,可以发现,新乡县各项指标均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无疑成为各县发展的标杆县。

四、结论与对策

本文在农业生产率相关理论基础之上,运用指标分析和非参数的Malmquist―DEA方法对新乡市四区八县2004―2010年间农业生产的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变化趋势。

1、基本结论

2004―2010年七年间,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2.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7%。期间出现了小幅度的波动现象,其中2005―2006年增长最快,平均增长率为5.6%,而2008―2009年期间却出现了负增长。这一结果表明,新乡市农业发展势头还不够强劲,动力不足,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易受经济形势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为保证农业平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政府应始终坚持实施强农、利农、惠农政策。

从各县区情况来看,2004―2008年,新乡市八个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实现了正增长,其中新乡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封丘县和原阳县最慢。这种差异性表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紧密关联,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落后地区提高农业生产率,区域差异将会进一步扩大,从而影响新乡市各地区的平衡发展。

在2004―2010年间,无论是从全市水平还是从县区水平来看,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所提高,但相比于农业发达市区增长幅度还较小。这表明新乡市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成功,农业组织管理水平不高,资源的配置还不够合理。各县区农业生产的pech(纯技术效率)除凤泉区为0.964外,均不低于1,说明农业生产单元对技术的依赖性强,生产的可持续性良好。

2、对策建议

为全面提高新乡市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平衡县区间发展,加强县区间农业生产互动,提高农业要素流转效率;确定生产的适度规模,提高各投入要素的有效使用率,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从增长结构上看,新乡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而不是来自效率的改善,表明新乡市现有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成功。因而,应切实提高农民素质,重视土地集约化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治理:知识资产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渗透[J].改革,2006(6).

[2] 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

[3] 李立清、周贤君:湖南各地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 Hayami Y,Ruttan V.Factor price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1880 to 1960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78).

上一篇:企业变更募集资金用途的行为分析 下一篇: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