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须太焦虑(二)

时间:2022-06-23 06:24:20

人生无须太焦虑(二)

(接上期)

【1】中国心理学界现在大致把神经症分为七八个亚种,那就是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癔病。

但对这七八个亚种的定义也是大致的,它们之间的分界不是机械的,而是相互渗透的,或者说,它们只是神经症这种心理疾病的不同侧重表现。

譬如神经衰弱,在世界上曾有过定义很宽泛的年代,在中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神经衰弱几乎把焦虑症、抑郁症大多包括在内。而现在,神经衰弱的概念在世界和中国都狭隘多了,在美国已经基本不用神经衰弱这个概念了,而改用慢性疲劳症。

不同的神经症之间相互推波助澜。

比如说,他有强迫症,做事情总要反复核查,要不就不放心,但生活中常常没有时间和条件允许你反复核查,结果就可能诱发焦虑。对于已经有焦虑症的人,会加重症状。这就是强迫症和焦虑症的相互作用。

几种神经症之间都有这种互相恶性循环的情况。

讲到恶性循环,人的精神疾病常常是三个层次的恶性循环。

第一个恶性循环圈,是心理疾病与人生事业之间。因为人生事业有压力承受不了,就有了焦虑症;反过来有了焦虑症,人生事业就会有更大问题。越是干不了事就越焦虑,越焦虑就越干不了事,结果就陷在里边难以自拔。

第二个恶性循环圈,是生理和心理之间。因为焦虑,身体就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而因为这些不舒服,心里就更加焦虑。这个恶性循环力量也很大。

第三个恶性循环圈,就是几种神经症之间相互恶性循环。

这是现代白领的“常见病”。她每天一开电脑,见到塞满的邮箱和眼花缭乱的信息,就头晕胸闷,焦躁难受。她认识作者,问怎么办?

作者对她说:关键是别陷入恶性循环。

她问:什么意思?

作者说:天下有两个有力的循环在左右所有人的命运:一个叫良性循环,一个叫恶性循环。

譬如一个学生,头一篇作文写好了,得到老师表扬,他有了兴趣,更努力,作得更好,结果再受表扬再添兴趣,进入良性循环;另一个学生,头两篇作文没写好,受到老师批评,从此没兴趣,作文越做越不好,越不好越没兴趣,结果进入恶性循环。

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就是被这样两个循环分化出来的。

又譬如,一家刊物率先创下了品牌,结果就能够吸引名家的稿子,而名家的稿子越多,刊物品牌越好,良性循环保持着长久的领先地位;没有及早创下品牌的刊物,难以吸引名家的稿子,结果其品牌的落后越加难以改变,恶性循环使它难以摆脱落后的地位。

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造成社会方方面面的两极分化。

女孩一下明白了:我这信息焦虑症也有恶性循环――因为得了信息焦虑症,就特别焦虑;越焦虑,症状就越加重;一看症状加重自己就更焦虑。

作者对她说:焦虑症之所以一陷入其中就难以自拔,就是里面有着好几个恶性循环,你说的是其中一个,还有几个更重要的恶性循环在左右你。

她问怎么办?

作者说:想办法走出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

【3】第一点建议是,一定要相信你的焦虑症是能够痊愈的。大多数像你这种程度的焦虑症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或者自我调整,最终都恢复了健康。

第二点建议,焦虑症并不会一天两天说过去就过去,它会有一个过程。即使你是一个能给自己当心理医生的高智商人物,这个过程也只能相对缩短,而不能一步跨过。在这方面绝不可有急躁情绪,越急越适得其反。

第三点建议,对待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恐怖症,不要怕,也不要紧张。对于这种本来就是由内心紧张造成的心理疾病,尤其要采取不紧张的态度。不怕,不对抗,同时多少采取一种我们说过的听之任之的态度,越松弛越好。

禅宗讲过对于“妄心”如何对治,要采取不治而治的方法,也就是《金刚经》里所谓的“不降而降”。对于骚动的不安静的心,硬降服反而降服不了。不理睬它,对它熟视无睹,视之若无,是最基本的态度。

【4】一位人气极旺的女歌手因为工作紧张患有轻度抑郁症。

她随后发现,演艺界不少人患抑郁症,而且大多是才华出众的成功者。

她问心理咨询专家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专家说,越是成功者越是天才,越容易患抑郁症。

女歌手问为什么?

心理咨询专家说:他们脆弱。

女歌手说:这些成功人士恰恰比普通人更强有力。

心理咨询专家说:普通人背个十来斤的挎包走路,表现不脆弱;那些强有力的人物背个一百斤大背包长途跋涉,就显出脆弱了。

女歌手说:您是说他们高目标高负荷吧?

心理咨询专家说:没错。那些成功者和天才可能有十倍于他人的才能,但还有百倍于他人的高目标,所以,他们有时比普通人更脆弱。

女歌手问:那他们患了抑郁症该如何减压呢?

心理咨询专家说:如果抑郁症程度较轻,那么压力逐渐减,一百斤变成九十斤,再不行变成八十斤,能胜任就行了。如果抑郁症很重,一见工作就害怕,那就把百斤包袱彻底放下,然后再十斤十斤往上加,到了七八十斤,八九十斤,感觉正常就算正常了。

后一种方法对于很多身陷困境的人是获得解放的必由之路。

【5】焦虑症和抑郁症当代人大多知道,但强迫症对人有着更隐蔽的迫害。

一位IT业的总监对作者说,他现在每天很累很焦虑,弄不好真要得焦虑症了。

经过深入分析发现,他过累的一条重要原因是每天下班后大脑还像没关的电脑,总是止不住翻来覆去想上班的事。明知有些是瞎想没用,但是无论怎样三番五次让自己别想,大脑就是停不下来。

作者对他说:你首先要警惕这种想停停不住的倾向,这其实是强迫症倾向。主观愿望想停,但是,精神深处有另一种力量在强迫你做相反的事。

总监问:什么是强迫症?

作者告诉他:典型的强迫症,譬如反复洗涤,一天几十次上百次地没完没了地洗手,又譬如反复核查,几十次上百次地检查房门锁好没有,车门关好没有,如此等等。

总监说,这些症状他还没有。

作者说:这么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并不很多,但有较轻强迫症倾向的人数量就比较大,譬如过分的洁癖,过分的谨慎,每遇选择时过分地犹豫不决,过分舍不得抛弃旧家当。

总监说,他就每临抉择犹豫得过分,为此失掉过不止一次机会。

作者说:遇到抉择犹豫来犹豫去,和下了班停不住大脑是同一个性质。这种拿得起放不下都是强迫症倾向。明知犹豫过分不对却还犹豫,明知下班瞎动脑没用还瞎动脑,这种强迫症倾向造成更多的焦虑和劳累,而更焦虑更劳累必然影响到你的事业,恶性循环起来,最后真可能导致焦虑症。

总监问怎么办?

作者说:遇到抉择,要当机立断。每天下班,要坚决跳槽到休息,用打球游泳等激烈运动转移情绪。还有更重要的,是放弃不切实际的高目标,给自己减压。

【6】一位白领平时严谨恭顺,一次酒席上因为喝醉了,居然指着老板的鼻子说了一大堆情绪激烈的不满话,令在场的同事很难堪。

他的样子与平时相比简直是另一个人。

心理专家指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压抑着潜在的人格,平时它被理性人格压制着,一旦理性人格因为醉酒或其他原因暂时解体时,潜在人格就冒出来表现了。

即使在理性人格不解体的情况下,潜在人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配我们,譬如,焦虑症患者总有许多不该有的莫名的焦虑,抑郁症患者总有许多不该有的莫名的抑郁,这些人理性上都知道不该这样,却不能控制自己的病态表现,那就是压抑的潜在人格在和理性人格作对。

看清压抑的人格,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善于疏导它,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必要智慧。

(未完待续)

上一篇:让心中的幸福发芽 下一篇:留邪养正――顺势疗法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