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23 05:57:21

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导学案的内涵与特征

(一)“导学案”的概念

导学案是指向针、学习路线图,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由教师(或师生共同)设计的,经过教师“个人集体再个人”备课研讨等过程制订的,师生共同完成的,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练”等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作用。

(二)导学案的特征

一份好的导学案,问题探究是关键,能起到“设问造境,以问拓思”的功效,重在引导学生如何从问题的理性阐述中学会分析问题的关键;导学案的重点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让学生学会知识优化,形成一个独立的话语(或称为“言语”)体系;导学案着力于评价反思、落实双色笔,一元化文本阅读的多元解读,这是导学案的基本特色。

二、“导学案”的独特性

(一)导学案与传统教学案的区别

从设计的理念、角度和针对性等方面,导学案与教学案都有一定的区别:导学案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而传统的教学案则是从教师如何“教”的角度出发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主要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活动环节与过程,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当然教学案中也有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但整体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线。

(二)语文“导学案”的独特性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知识体系庞大,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及运用、阅读训练、听说训练、写作训练等。语文教材的编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同一册书各个专题的划分依据也不一样,同时还配备了与专题对应的读本。通常的教学不管教材编写体例如何,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仍以单篇课文为单位展开课堂教学,实质是在围绕不同课重复性教学。而导学案的运用过程,是对教材专题、板块的整合、优化和开发的过程,体现的是大语文教学观。学生依据导学案的学习路线,围绕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自主、合作完成导学案中的情境问题,同时探究疑难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养成自学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这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系统学习。

三、导学案教学的实践操作

(一)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一般来说,导学案的编写必须严守“个体初编集体研讨二次生成骨干把关”这样一个流程,而且要比教学进度提前一至两周完成。

1.教材是蓝本

编写导学案不能脱离教材,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和“用人教”的相融合。教师根据学情重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的思维方式,就是学生学习的范式,就是“用人教”的要义之一。教师钻研教材要处处为学生学习能力的获得着想,把静态的教材进行动态开发,把教材按照语文知识技能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情景化、生活化、问题化设计,做好教材和“导”学的有机融合。

2.内容和要领

语文教师应把编写出色的导学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编写、使用导学案还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导学案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课外拓展等);二是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导学案,如新授课中的自主性导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导学案、模块教学中的专题性导学案等。

(二)教师的介入

问题设置只有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问题设置在适宜难度上,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不必都抓,精讲或点拨的是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教师预设的节点问题,尤其是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导学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组织,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人际交往与合作技能的使用,把握介入、精讲或点拨的时机,避免非学科因素的干扰,等等。

(三)课堂的评价

“导学案”教学的评价标准几乎是对过去课堂教学评价的颠覆,课堂教学要树立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承认个体差异的过程观、着眼于学生成长的质量观,并以此为教学评价理念,构建以学生和师生互动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导学案”的课堂评价更加注重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评价:

1.重点评价导学案是否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评价的重点在于考察其设计是否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情境是否能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的梯度层级是否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学习品质的培养。胡根林研究员提出“教学即评价”,通过学情评估去观察教学的有效与否,非常值得推广或借鉴。作者的分析和阐释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观课的视角上,要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来反观执教者的有效性;教师的“教”是否能激发、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

2.只对小组合作做出评价,不对个人进行评价

导学案教学的评价要强化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过程的表扬或批评,强化学习过程中个人角色责任的评价;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就是对使用导学案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强化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过程的表扬或批评,强化学习过程中个人角色责任的评价;可随机抽取小组中的一位成员来解释小组的问题解决过程和答案,可以通过小组间相互检查或对抗来评价学习任务的完成和目标达成情况。

3.课堂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有无质疑对抗

“导学案”能否引导学生对重要节点进行质疑,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研究指导,是导学案教学课堂评价的一个重点。教师要有对学生语言的敏感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时把握学情,及时而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和鼓励。如果质疑对抗的问题浅表化,教师必须及时有针对性地修正、补充,确保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导学案教学课堂评价的另一个支点。

四、导学案教学的实践反思

以导学案为载体和媒介,融学案与教案为一体,打通了课堂内外的资源通道,拓展了师生的学习时空。以教师的学习研究为先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引领着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和感悟知识技能的建构过程,就是引领师生走上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终身学习之路。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遇到的难题也是接踵而至。

(一)教学评价影响了师生两个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在课堂上应该看学生的参与度与投入度,而不是教师讲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来的不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实际的语文教学评价,仍然是以纸笔测验为主流评价形式,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判断教学效果,教师常被“鼓励”去追求更高的分数,为考而教,而不是去更好地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这就严重制约了“导学案”的应用效果。

(二)学生展示参与度不高削弱了课堂有效达成度

学生到了高中,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乐于展示自我越来越少。调查显示,学生课堂展示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不满教师提问的内容或方式;二是学生普遍具有怕讲错,丢面子的心理。有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做作业”的传统模式。

(三)物理环境设计和校本资源的利用还未引起足够重视

教室物理环境的设计对于导学案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表明,教学设备、教室的布局和座位设计安排,直接影响学生花费在学习上的实际时间以及学习氛围与信息传递间的相互联系。

校本资源的利用还未引起学校和语文老师的足够重视课。课本和教学辅导书仍然是导学案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网络、报刊、实践基地等课程资源利用并不高。这种现状显然已落后于信息时代的要求。校本资源的闲置已使语文教学失去与社会、生活等的联系,使语文教学纯粹沦为书本知识的教学。

上一篇:学案中的“煮”功 下一篇: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有效性提升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