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隐匿型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时间:2022-06-23 03:25:41

老年隐匿型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57-02

[摘要]目的:提高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预防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方法:采用上海PI产12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DCG),对80例有ST-T改变的60岁以上老人的DCG进行记录分析。结果: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于有症状者。结论:心肌缺血的程度与及老年心绞痛报警系统的缺损,可能是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原因。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

老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见临床类型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隐匿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猝死。近年来,由于12导联动态心电图、心肌核素灌注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的日渐普及,对检出无胸痛症状老年人的心肌缺血已被人们所重视,并称之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是检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最方便、适宜的无创性检查方法。现就我院2003~2006年检出80例有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2003~2006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年龄60岁以上,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符合1997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诊断标准),DCG检查有心肌缺血,根据病史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

1.2方法;用上海产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佩带记录盒时间不小于23h,嘱患者对佩带记录盒期间的起居活动、自觉症状进行记录。返回后将信号输入电脑进行分析。诊断标准为1×1×1:即心肌缺血时ST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大于或等于1mm(自J点或80mm处算起);持续时间1min以上;在心肌缺血型ST段回至基线1min以后再次下降为另一次心肌缺血的发作。并排除伪差、左右束支阻滞、左心室肥厚及洋地黄药物作用等引起的ST-T改变。

1.3结果;见表1、表2。

2讨论

由表1结果表明,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较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多见,在本组病例中分别77%和23%。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所占的比例较大(61%)。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有如下几种:①心肌缺血的程度较轻,未能达到疼痛阈值;②痛觉神经受损,不能感到一定程度的疼痛;③心脏的疼痛阈值改变,即疼痛阈值升高;④心绞痛是在心肌缺血的最后才出现的一种临床表现[1]。本组病例均为60岁以上老人,其痛觉神经受损及疼痛阈值的改变可能为主要原因。另外,其缺血发作的时间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即上午6~12时,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频率最高,占发作阵次的86%。在此时段,起床、进餐、活动量增加,均可导致缺血型ST-T改变。

对缺血型ST-T改变的变化情况的分析显示,在有症状及无症状缺血的情况下,ST段压低幅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而在ST段发生缺血型改变的持续时间上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也说明上述原因的存在使患者不能及时对心肌缺血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得到及时治疗,从而使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危险性有所增加,这也可能是无症状心肌缺血预后差的原因之一。所以,老年人适当注意晨起时间,调整晨练的强度也是重要的。同时,建议老年糖尿病及心率失常患者应定期进行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对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目前开展的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核素灌注等技术,均可为其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但又受到发作时间及患者身体条件的限制。相比之下,动态心电图对检测日常活动中的心肌缺血,具有无创、可重复、准确、实用等优点,是研究心肌缺血较好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利用同步12导联DCG能较好地检测到无症状(无痛)性心肌缺血发作的次数和缺血的程度与范围,可及时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

上一篇:大肠埃希菌的药敏检测试验与分析 下一篇:谈谈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