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职业院校育德工作构建

时间:2022-06-23 02:18:22

浅谈新时期职业院校育德工作构建

摘 要: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与践行,学校是主阵地,所以学校育德工作必须进行创新,才能响应党的号召,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职业院校;育德工作;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化和加强学校育德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育德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促进作用。

1 新时期要求创新职业院校德育理念

随着职业院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院校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劳动者素质不高的问题将逐渐得到改善。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提高人力资本的要求,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学以致用;有的强调自我实现,忽视团队合作,不能和别人有效交流沟通;有的缺乏基本的道德认识,易受外来环境影响,行为多变;有的心理不成熟,抗挫折能力差。另外,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越来越现实,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反映了这一点:“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全力是近的,金钱是实的”,所以要“摒弃远的,放弃空的,抓住近的,捞取实的”。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学生偷盗、抢劫、离校出走等现象,都是由于学生德育出了问题造成的严重后果。

为了培养新型的社会主义人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必须进行理念创新,目前提出“以人为本”的育德理念。以人为本德育的理念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要求受教育者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根本目的是最广发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德育发展观要求:(1)充分肯定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人是最大资源、最大财富,具有最高的价值;(2)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不仅要符合规律,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还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实行人性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3)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要求的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开发人、解放人,实现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育德理念所要培养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树立五种精神,实现四个转变,掌握三种学习,达到一种目的。首先,要牢固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其次,要从关注“问题”向崇尚“主义”转变,从注意“权利”向关注“义务”转变,从“主体”意识向“集体”意识转变,从张扬“个性”向凸现“共性”转变。再次,学生应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最终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2 新时期要求育德内容创新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必然要求育德进行创新,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育德工作不仅仅是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更应是人生价值、生活态度、精神意识领域的引导。育德创新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指导思想,完善体系研究。

首先育德是一种“情商”教育。现在出问题的大学生,大部分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一个人成才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智力因素给人以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给人以发展的动力。研究表明,人生成就至多只有20%归于智商,80%则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意志力、自信力、控制情绪、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这些因素统归于情商;情商较高的人在各领域都占优势,成功的机会也大。

其次,育德是一种人文教育。古往今来,具有超凡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物,很多都是多才多艺的。爱因斯坦、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等大科学家都是集科学与艺术与一身的典型。培根曾说:历史使人聪慧,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自然科学使人深层,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任何人的思想道德观念都是以一定文化底蕴为基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修养比专业知识更能反映人才质量。育德要创新,必须结合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0世纪90年代,许多若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会议,会议宣言中提出“人类如果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看5000年”,即到古老的东方文化中汲取营养。育德的创新,只有以古老的东方文明为根基,以先进的西方科技做养料,以不断成长的人文修养为枝杆,才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再次,育德是一种精神教育。英国大哲学家劳威恩斯认为:“德育是值得注意与研究的教育上第一号战略问题”。德育在教育和人的现实生活中具有优先性和重要性的原因,在于道德自身具有先导性这一本质属性。在汉语中,道德的“道”有道路、生长、引导之意,“德”有虚心、容纳、养育之意,正是揭示了这样一种先导属性。

这种先导性,根本上解决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是基础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应该怎样存在,二是人生应该怎样渡过,也就是说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育德创新应该处理那两种精神之间的关系,即奋斗精神和合作精神。应该是大学生懂得,没有奋斗就没有成功,而没有合作则奋斗失去了意义;缺少奋斗的合作是虚假的合作,没有合作的奋斗只能是鲁莽和蛮干。

3 新时期育德创新必须依靠组织优势

职业院校是全国共青团最集中的场所,也是学生党员最重要的来源地,在党团组织建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组织优势。开展学校育德创新,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团组织优势,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靠党团组织优势开展育德创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概括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是我党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对广大团员青年提出新时期的新任务,贯彻和实施“五四精神”实质上就是广大团员青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誓言。继承和和发扬“五四精神”,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其次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要甘于奉献国家、奉献人民、奉献民族;再次要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本领,端正思想,规范行为,提高觉悟;继承和和发扬“五四”精神,关键是要不断创新,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青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效果,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十分重要。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在发展中创新,再创新中发展,真正让青年成为创新的主体,成为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建民.职业院校德育概论[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军师.论青年人才[J].观德育研究,2012.

[3]张民巷.新时期民族精神对青年学生的影响[J].德育研究,2013.

上一篇:职业院校物理课程教学探析 下一篇:浅析学校行政、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