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与创新意识培养

时间:2022-06-22 07:57:16

美术教育与创新意识培养

摘 要: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美术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亟待教师去探索、去挖掘。所以教师要特别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创新手段和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时代呼唤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祖国呼唤创新人才,中小学教育要为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基础。美术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亟待我们去探索、去挖掘。我们要特别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创新手段和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有创新的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是实施学科创新教学的先决条件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人的创造才能,他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给我们消除“创造是专家的事”的成见,避开“创造发明高不可攀”误区以很好的告诫。初中学生有很强的创造潜力,这种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的祖先经过几十万年与环境斗争并传递下来的人的才能和精华。教师应意识到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到青少年的可塑性等特点。美术课给了学生表现并发展这种能力的机会,手工制作就是其中一种创造性劳动。如将纸片、纸板、泥、石、竹木、塑料、金属片等材料甚至废品加工成具有个人价值的工艺美术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们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实践,用新的方法去思索、去操作、去完成,他们的创造力便能不断得到发展。

1.认真备课

备课不能只是为“教”而备,应要为“学”而备、“动手操作”而备,一句话就是要为“用”而备,从“学和用”的角度研究“教”的问题。备课时,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更要熟悉教材内容,备教学方法,即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仪器设备及材料的现实状况,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去考虑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2.认真讲课

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创新意识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因此,树立全新的教育目标,形成轻松、活泼的校风班风和人际关系,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气候”和“土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用别人不曾用过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敢于想别人没有想或不敢想的事物,大胆创新、标新立异,发挥创新潜能。激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哪怕“异想天开”、“无中生有”,也不要对学生说:“不可能”。今天他们的“异想天开”、“无中生有”,也许就是末来创造发明的起源。

学生往往非常看重自己的劳动成果,更钟情于自己的创新杰作,教师对学生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眼光要给予肯定,并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扬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手段

1.营造宽松氛围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现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学《水果拼盘》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显示出拼盘实例,让学生一幅幅地欣赏,极富立体感。栩栩如生的拼盘令学生无比惊奇,猜想一定出自艺术家之手。在学生不息的赞美声中,我适时导问:“同学们,看了这些水果拼盘,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有的说:“我真想吃。”有的说:“我真想把它收藏到我的小房间里。也有的发出感叹:“要是我也能做一盘该多好啊!”看到学生议论纷纷,兴致盎然,我又引导说:“同学们,像这样的拼盘,你们也完全能做,你们想学吗?”这一问,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创设导课情境,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学生奇中生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了,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2.重视提问艺术

提问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要问得新奇,问得有趣,问得巧妙,问得富有启发性,问得高而可攀,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问的方法很多,可以有如:旁敲侧击法、引述趣事法、连锁发问法、自由思考法、步步追问法、挑起战火法、趋势反问法、欲擒故纵法、故事寓疑法、苏格拉底法等。另外还有如下方法:因果法――问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最后结果是什么;变化法――改变原因,结果应如何,主要条件变为次要条件会有什么变化,已知与未知对换又会怎样;比较法――比较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或不同物体、不同现象之间存在的异同;矛盾法――提出矛盾问题让学生解释,或者说明其理论等;推理法――通过推理得出结论,或结论如何从理论上加以论证;推广法――从某些特殊现象、事件中,总结出结论、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况下是否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或只适合哪些特殊情况及范围;转化法――某种性质的物体或某种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否转化为别的性质或出现其他现象,等等;案例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其方式有:讨论式、辩论式、研讨式等。总之,提问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取得实际效果为目的而各取所需,自行选择。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1.授之以渔

教师要改变那种“多灌多得、少灌少得、不灌不得”的旧教学观念,同时更要讲究教法。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追求“讲深讲透”,逼迫学生去死记硬变,而是要留有“余味”、“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品尝”及“填补”,这就可防止学生养成不开动脑筋的懒习惯。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做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而且能使学生“会学”。教其知、授其法、以法求知,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寻找真理,学会学习的方法。

2.集思广益

就是在讲课时应着重指出其思考问题的思路,适当地提供其线索、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去思考、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讲课时不仅要使学生有所“知”,而且要让学生有所“思”。理解和思考要比单纯记忆更重要。引导学生开动“机器”,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这是教师的责任。“疑”既是思维的结果,又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善于设疑,要积极启发学生产生疑问,让他们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创造性思维起始于新问题的提出,是从对已有理论的认识的怀疑开始的,如果使怀疑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这就意味着一种创新潜能的存在。怀疑的头脑、批判的精神、富有幻想的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没有大胆猜测,就不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创造。一切工具都不过是人体(机能)的延长。挖土机是人手和臂的延长,车轮是人脚和腿的延长,扩音器是发音系统的延伸,而电脑则是对人脑的延伸,等等。但是这些延伸物体绝不是人体的某一部分,而只能是对人体器官和功能的模拟,它们都是由人们经过创新思维的发现后,进行研究、设计、试验、生产制造后,才得到发明创造出来的。因此让学生大胆地怀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创新思维的想象力,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思,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3.认真讨论

讨论分为课内、课外讨论。它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传统观念、守旧、盲目迷信权威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讨论中要热情激励学生的好问、好说、敢做、敢为的个性,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云亦云”是不会培养出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的;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否定自己一向认为“是”的事物;要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不要害怕学生否定自己;要允许学生同老师争辩“唱对台戏”;要鼓励学生敢于否定行家“权威”的定论,不怕被定为“谬论”,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发问,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引发创新思维,包括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实验及验证的方法来探索、解决问题,以增长才干,培养创新能力。

4.加强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继续与深化,是实验、实习、课堂设计等实验性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实行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还是了解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辅导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自学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式,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难或促进学生学习深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在答疑时如果“有问即答”、“不问自答”与“问一答二”都是无益的。教师在辅导中的责任应是启发思路、指点方法、给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机会。要“多设跑道”因材施教,辅导时要注意层次性,对能力低的学生应该注意思维的基本训练和培养,对能力高的学生则应加大难度,以注意培养其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冒尖”,即要使学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

四、及时多元的发展性评价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动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又有较强的自尊心,生怕在提问或作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此时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驱课堂的组织能力,善于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支持学生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力人人都有,学生个个聪明,教师要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的思想火花,或用亲切的言语,或用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身体语言,及时给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错误的想法、回答,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劳动本身的乐趣。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励评价的方式,有口头表扬、作业加分、发奖状、评选小能手等,对学生的参与及时给予肯定;也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虽然有缺点但有创意的作品。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路上扶他们一把,给他们以激励,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那么,他们会对学习充满渴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和喜悦。

总之,在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给他们以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机会,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偏科是客观存在的,从培养创新的角度来讲,这是诱发其创新意识的一种良机。还要善于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人的想象活动总是充满创造性的,想象是人们进行创造的契机,想象往往是创造的前提;“幻想”是人们预见未来的一种惊奇的思维活动,教师要培养学生大胆思维,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要重视学生的“异想天开”的想象力,积极地、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造宣言.新华日报,1943-11-25.

[2]郭绍纲,范凯熹.美术教育方法论.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上一篇:论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下一篇:当代中职学生道德素质的缺失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