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错觉”

时间:2022-06-22 03:00:27

避免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错觉”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觉”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更会使学生的学习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在课堂上,我们要不断地唤醒和点拨学生,避免其在思维上产生错觉。

1.直观与思维相结合,避免理解的错觉。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涉及几何图形认识和面积公式推导的知识。小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成熟,所以理解起来比较费力。这时教师就应该将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努力增强教学手段的直观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个三角形,再复制、粘贴出一个同样的三角形,通过动态的演示,平移、旋转、拼接成一个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这样直观的演示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理解上的错觉。

2.操作与思维相结合,甄别知识的本质。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学习材料比较容易接受,却不能理性地透过现象抓住学习材料最本质的特征。这时,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借助教具、学具来帮助学生实现操作与思维的结合,甄别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一节区级展示课《认识对称》时,学生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就是对角线。这位教师当即用剪刀剪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折折看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现场操作,学生才恍然大悟。

3.生活与思维相结合,弥补经验的缺失。

现在的孩子真正走进生活、参与实践的机会很少,因而学习中经常会因生活经验缺失而对数学知识和结论的理解发生偏差或错误。

例如,笔者在教学《利息》一课时,班上数学课代表对一道题目计算的结果提出质疑:“题目中问题后面的括号里已经说是‘整存整取’了,所以结果一定要注意保留整数。”老师也恍然大悟,原来他对利息的计算方法掌握了,但不了解银行的“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存款方式,从而误认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就是计算结果要保留整数。诸如此类的错觉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失。所以,我们要注重将生活与思维相结合,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了解超市中各种物品的价格、认识银行的各类存款单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上一篇:让学生依恋语文 下一篇:促进整合多媒体 优化高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