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尔文化理论剖析中美文化区别

时间:2022-06-22 01:38:34

从霍尔文化理论剖析中美文化区别

历来对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广义地说,文化指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地说,文化则指一个社会的精神财富,高层次的指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低层次的指人民的风俗习惯、流行观念、生活方式等。当今世界舞台上,中国和美国是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国家,并且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趋频繁。因此,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并从文化理论角度分析差异的根源,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跨文化研究的鼻祖,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Hall)的许多文化理论都有助于我们分析和了解中美文化差异。从而提高中美两国人民的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最终有利于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1]21-23。

一、中美文化差异表现

(一)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依据传统的儒家学说,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会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重视集体主义,推崇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和个人所作出的牺牲,只有以国家,社会及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至今,这种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集体主义思想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它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应对困难,充分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优越性。中国有句古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就表明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但是这种思想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压抑了个人的创新与实践精神,不利于对个人能力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而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却在其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即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意指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实现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人成功的力量,它是美国人性格的一部分。在美国建国之初,个人独立主义思想就开始落地生根。清教徒们鼓励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取财富。只有最终获得财富的人才是上帝的“选民”。之后的“西进运动”对美国国民性格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55-59。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寻求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不畏艰险,最终战胜了西部恶劣的环境。在移民过程中,移民之间互相交流比较少,一般都是自给自足。所以这更加培养了他们的个体主义倾向。他们坚信靠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取得成功。个人主义思想激发了人的主动性,重视自主和独立,人们在思想、技术上敢于创新,这些因素使得美国在短短的二百多年间就快速发展成为世界顶级强国。但是个人主义思想不重视个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使得整个社会处于冷漠的环境之中。中国人追求“和合”,强调中庸、和谐“,天人合一”。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一般以集体利益为重。而美国人则强调“竞争”及实用主义,推崇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方法。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美国人会优先考虑现实。在追求自我利益与履行集体义务之间,个体优先于集体。这也许正是他们解决个体与集体这一矛盾问题最佳的实用性方法。

(二)时间观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对时间有不同的认知。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尊重过去,在做事之前,都要事先考虑过去有没有做过这件事,以及这件事情产生的影响等,而且今天做得如何也以过去为评价标准。这可以进一步推想到中国人敬老尊师的传统美德。中国人注重基于过去看问题,能尊重并吸取长辈们的经验教训。而美国人对时间则持有不同的观念[3]245。他们着眼于未来。美国人做事时很少看过去。在他们看来,现在最重要,过去没有那么重要。他们认为年轻人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往往忽视对老年人的重视。他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美国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对传统的尊重,而中国人也会对美国人对传统的漠然产生质疑。

(三)思维模式的差异

依据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影响跨文化交流,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碍。中国属于高语境国家,美国则属于低语境国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低语境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下的人民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而美国人则偏好抽象思维。中国人写文章习惯于曲线性(curvilinear)的思维方式,迂回接近主题,认为直截了当论述太过直白,缺少美感;而美国人大都是直线式(linear)思维,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主题。在交流方式上,中国人说话委婉含蓄,态度谦虚,强调暗示的作用,旨在不言而自明;而美国人简单直率,注重有话直说,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意见。

二、运用霍尔文化理论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是跨文化交流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跨文化传播思想。

(一)高、低语境文化理论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4]99-101。而霍尔将语境分为高、低文化语境,在《超越文化》(Be-yondCulture)一书中,霍尔是这样定义高语境文化的,即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与之相对应的,是低语境文化,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霍尔认为,低语境编码信息主要体现在言语中,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低,一切都需要通过精确无误的言语表达;而高语境编码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许多意思都包括在语境之中,无需一一点明。依据霍尔的论断,我们可以得出,高语境文化下的人们在表达感情和传递信息时含蓄间接,用字隐晦,而低语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则是通过直接表达和符号传递进行交流。霍尔认为,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大多属于高语境文化社会,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社会。这种差异就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之间的交流都比较含蓄,言简意赅,重视心领神会,信息往往是隐藏的。而美国人则相反,他们在交流中,总是会直截了当地直奔主题,把所有要沟通的信息都用直白的、可编码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会隐藏信息,是外显型的。有的西方人无法理解东方人在交谈中为什么要含蓄,并试图隐藏大量的信息,需要对方猜想其隐含的意思。同时,东方人也会对西方人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产生异议。通过了解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有助于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中美文化差异,在交往中尊重对方的文化。

(二)单向性时间和多向性时间观念

在霍尔的《超越文化》一书中,他指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及冲突。他认为,不同的文化处理时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化分成单向性时间观念和多向性时间观念两种文化。美国文化是单向性时间观念(monochronic),即一次只做一件事。他们注重的是目标、任务和结果,而不是人际关系。而东方文化则是多向性时间观念(polychronic),即同时做多件事情。他们则重视人的实际参与,交易的完成,而非预先计划。高语境文化的人通常属于多向性时间观念者,在中国,售货员同时服务几个客人是常事,而在美国,客人需排队,一个一个来。因此,这就决定了在中美两国人民的日常交往中必然会出现文化冲突。

(三)空间关系学理论

1963年,霍尔在研究人类是如何固定和半固定空间距离时首次使用了“Proxemics”(人类空间关系学)一词。霍尔认为,所有文化的人类都起源于相同的物种,他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来研究人类的空间行为[5]159-160。例如,霍尔认为动物也有自己的领地。有些动物会通过尿液标明自己的隐私空间。而人类则是通过其周围的家具、墙壁和围墙来确定自己的隐私空间。人类也一样有标明个人空间的需要。这是因为我们的动物本性决定了我们都具有个人空间,但是个人空间的大小因文化不同而差异很大。美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非触摸”文化。霍尔认为,美国人的自我空间极限大概有一英尺半。美国人对于偶然的触摸感到非常厌恶,也非常讨厌自我空间受到侵犯。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人们交流时的距离。个人空间的大小因文化不同而差异很大。了解这一文化理论有助于中美人民在实际交往中增进文化认知,互相尊重,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三、总结

随着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及社会文化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了解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文化差异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从对比中认识到两种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同时应该为继承和创造更好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服务。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其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产物,受本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应该认识到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但一种文化是无法取代另一种文化的。通过研究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理论,包括高、低语境,空间和时间观念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美文化差异及其根源。了解两国文化差异的根源,我们就可以做到求同存异,更好地指导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与交往。

上一篇: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增长减速和结构改变 下一篇:从求真务实概念分析现代文化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