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六项基本能力的构成

时间:2022-06-22 12:37:18

浅谈语文六项基本能力的构成

【摘要】研究目的是明确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构成。其意义在于在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方面有明确的目标,这对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指导性。文章以尊重人的生理机能和认识规律为前提,从“听、看、说、写、记、做”六个方面来分析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构成。

【关键词】生理机能;认识规律;社会需求

1、生理机能是小学生语文能力构成研究的重要前提

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产物,它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这其中包括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那么人的自然性主要受到生理机能的影响。

“听”是最先形成的技能。有研究表明,在妊娠期中胎儿的感觉器官中最为发达的是听觉系统。早在受孕后第4周,胎儿听觉器官就开始发育,到第8周时耳廓已经基本形成,胎儿听觉神经中枢的发育还未完善,所以还不能听到来自外界的声音。但到28周时胎儿的传音系统已充分发育完成并可以发生听觉反应,至此,胎儿就已经具备了能够听到声音的所有条件。听正是人所具有的第一项学习技能。而在婴儿期,在说的能力尚未形成之前的6~12个月里①听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看”常常被忽视。一般来说健康的婴儿自出生起视觉功能就已基本形成。但视觉的清晰度和距离以及对色彩的识别,双眼协调等等要到出生一年后才完全发育成熟。

在听觉的辅助下,“说”的能力渐渐发育。早一些的在6个月大开始发出单音,12个月左右开始说一些多音词和短语。但此时的说还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真正有意义的,有语言交流功能的说要等到16个月以后。

为什么没有提到读呢?将读分化为“看”和“说”。其实读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看通过视觉观察字形,在大脑中提取这个字的发音,再通过发声器官说出它的读音。它是“看”和“说”的连动与复合。

“写”是精细动作,是综合能力。要求记忆力、理解力和注意力达到一定程度,对视觉区别能力的发展、大小肌肉发育的成熟度、空间概念的发展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形成较晚。

“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有相当多种分类。有研究表明胎儿第7个月(25~28周)是记忆力形成期,而真正成熟的长期记忆要到两岁才能基本形成。

“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技能,伴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其他的一些能力因与语文无关或联系较少,在此就不做论述了。

小学阶段的学生为6~11周岁,以上的几种能力已初具雏形,但听和看的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能力。而这个阶段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期,因此如果加以训练“听”“看”“说”“记忆”的能力可以达到较高水平,但思考则在以后的人生阶段中逐步走向成熟。

2、社会需求是小学生语文能力构成研究的决定因素

不同的社会时期对于人的技能要求是不一样的。从礼、乐、射、御、书、数到琴、棋、书、画,无不反映着当时社会的需求。有一些技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御”已不再作为必须技能来要求,而“驾驶”、“外语”这些新技能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显得越发重要。而在小学阶段与语文相关的能力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在1992年发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2001年2月推行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然因为两者之间时间跨度并不大,因此变化的因素较少,但仍不容忽视。在课标中体现的是对口语交际能力的着重指出,这就体现了社会需求对小学语文能力构成的一种变化。我们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尤其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更应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3、结论: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结合教育部门的要求,以及相关研究者的观点,得出结论:小学生语文能力应有以下几方面构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听”这种能力的培养做出了具体要求:

低段(1~2年级)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中段(3~4年级)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高段(5~6年级)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就是观察。观察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可往往被认为不是语文能力。其实观察是识字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前提,更是语文阅读中不可或缺的。敏锐、细腻的观察力是语文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并力求使学生初步具备的能力。

包括表达和交流。以往我们的教学偏重于对表达的培养,而忽视交流的能力。交流才是语言的终极目的。新课标中对于这种能力的培养做了详细的要求。

低段(1~2年级)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中段(3~4)年级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高段(5~6)年级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包括书写和写作两方面。书写也分为准确、清晰、美观等几个层面的要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教版”教材,又恢复了对于毛笔字书写的教学安排。

在小学阶段,记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这里的记与博闻强识的识有共同之处。是指记忆、背诵和广泛的积累。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家都表示是人生小学阶段的记忆力最好,记住的内容最多。直至耄耋之年而记忆犹新。关于积累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再三强调。在教材中也安排了大量的篇幅,如一些优秀例文要求背诵,古诗,还有每册书中的8个园地里的“读读背背”。

做的能力包含的较为复杂,有动手能力,有对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有社会实践等,在此笼统的将其称为做。这项能力使语文学科变的鲜活起来,亲切起来。使语文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大语文观的产物。

这几项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不可割裂的。它们在人出生之前就开始发展,在人的幼年期渐渐发育,有的能力会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加强直至死去,而有的则随人的生理变化达到顶峰后又发生衰退。几种能力在小学阶段相互影响,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会对其他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其他能力的帮助。我们常说的“十聋九哑”就是这种关系的反证。

因此我们在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时候,不可能也做不到单一的发展一种能力,或先发展哪一种后发展那一种。只能是根据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而已。

注释:

①最初的哭泣、叫喊,因不具有语言意义,在此不认为是具有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1193页。

[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

[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标》

上一篇:提高MEMS供给能力,促进信息消费 下一篇:神龙汽车:信息化战略促企业管理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