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在句型转换练习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2 10:29:40

文体学在句型转换练习中的应用

摘要: 句型转换练习是外语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基于文体学的理论,结合例句,从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及“适合性”的角度阐述文体学应用于句型转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 文体 句型转换 正确 适合

1.引言

句型转换练习几乎是所有传统教学法中备受推举的学习方法,即使是非常现代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交际法,也同样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及二战对外人材的急需,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语言学家们进行了用非常机械的方法(Army Method)教授外语的实践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了让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句型和词汇,他们采用以“刺激―反映”说为基础的机械模仿和单纯记忆的教学方法。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种方法受到了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语法学派的严厉批评。乔氏理论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LAD,即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正是这种语言习得机制使人能够习得语言而其它动物则不能;也正是这种语言习得机制赋予了人无限的语言能力。”(张法科,1994:48)语言习得的过程主要是语言环境触发语言习得机制并使人脑从普遍的初始状态过渡为某种语言的稳定状态的过程,这一假设为句型转换练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不过,随着文体学、语义学、跨文化交际学及语用学的不断发展,这种以纯推理为基础的课内操练的弱式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露出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借助于句型转换练习来培养学生灵活、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句型来表达同一内容的能力。他们认为通过这种练习还可以避免学生写作中造句的单词性。然而,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练习只能帮助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而不能培养学生在某一特定的场合、为某一特定目的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基于这样的客观事实,本文从文体学探讨了句型转换练习对学生交际能力提高的作用。

2.句法结构与文体学

句子虽然是表达一个完整概念的基本单位。但其句式组合或词语序列的编排往往不是任意的或胡乱拼凑的。一个句子选取什么样的语序程式常常反映着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关系,受制于语境或言语目的(即文体)。

在语言学家看来,文体学(stylistics)是“指对语言(风格Style)变异的研究,语言风格变异取决于使用语言的场合,也取决于作者或说话者希望能对读者或听者造成的影响”。其任务在于了解语言的各种功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它们所表达的内容和作用。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在谈到文体特点时认为,表现某一意蕴,只能选择与之匹配的唯一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否则就会损害意蕴。也就是损害文体(童庆炳,1994:8)。此外,句式结构的安排也不单纯是内容与技巧问题,它还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情感、心境等主观因素。如黑格尔所说:“语言的表现形态。一部分被表现者的心理特征所决定。一部分被表达的内容和意图所决定。”(童庆炳,1994:83)它不但可以使人们的语言运用更加规范,扫除完全可以避免的交际障碍,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在理解和利用语言的表达性能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在日常交往的言谈中不会混淆文体,出现遣词造句的错误而影响交流,甚至闹出笑话。因此,在句型转换中,如果要使言语交际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既要注意言语使用的正确性(correctness),又要重视其适合(appropriateness)。

3.句型的变化对文体和表达效果的影响

句型转换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可以略去繁琐的语法讲解,对于提高使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减少分析步骤,增强直接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句型转换联系更能够发挥学生创造语言的积极性,还有利于通过发展既有的联系,培养进行语言行为的技能。(张正东,1987:267)句型转换练习涉及到句子成分排列位置的改变、句式和句子结构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到文体和表达效果的转变。

(1)句子成分的排列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

不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总有其重心焦点(focus)。口语中的信息焦点(focus of information)是通过语调核心(nucleus)表示的。书面语中的信息焦点只能借助语言成分的安排予以表示,其原则是“末尾着重”(end―weight),即把句子里较有“分量”的成分放在句末,形成一种“高潮”,使句子显得生动有力。“末尾着重”在文体学中称作“掉尾”,按照这一原则构成的句子就叫做“掉尾句”(the periodic sentence)。例如: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man in possession of a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J.Austin,Pride and Prejudice)

不难看出:在掉尾句里,最重要的意义是放在句尾表达的;我们只有读完全句才能抓住这句话的语义核心。掉尾句的成分排列符合“末尾着重”的交际原则,可以加强语义。因此句子成分排列位置的改变会影响到表达的效果。例如,改变句子状语的正常位置也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Hale knew,before he had been in Brighton three hours,that they meant to murder him.

Graham Greene,Brighton Rock

Before he had been in Brighton three hours,Hale knew that they meant to murder him.

Hale knew that they meant to murder him before he had been in Brighton three hours.

这组句子中的第一句话是Graham Greene在Brighton Rock这部小说中的第一句话,它被认为是20世纪英语中最有效、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句话。这个句子之所以有如此好的表达效果,是因为作者把该句的时间状语before he had been in Brighton three hours放在句中,从而可以达到强调“他们打算谋杀Hale”这一内容的目的。如果我们把时间状语放在句首(上例中的第二句)或句末(上例中的第三句),则不能起到强调“他们打算谋杀Hale”的作用,而是强调“地点(Brighton)”和“Hale什么时候才意识到他们要谋杀他”。

(2)不同的句式所表达的文体色彩是不一样的,因而其使用场合也是不一样的。

英语为我们表达某一特定的思想提供了不同的句法结构,然而这些句法结构不是完全等值的。这就是说,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手段,因此收到不同的语言效果。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文体(style)和变体。(varieties)(Leech,1975:11)英语句法形式对于确切、鲜明、生动、完美地表达思想内容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句法手段运用是否得体,是衡量语言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请看下面的例子:

A:Feeling tired,John went to bed early.

B:John felt tired,so he went to bed early.(Leech,G. & Svartvik,Jan,1972:21)

这里范例A是相当正式的结构,是典型的书面语言,而例B恰好相反,是非正式结构,常用于日常会话,在将简单句A转换为复杂句B的同时,事实上也将书面语转换成了口语,使该句使用的语域发生了变化。毫无疑问,这种转换对于培养学生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又如,由引导词it起始的句子(如it is said that...)多见于正式文体;不用这一结构而表达同一意义的句子多见于非正式文体:

Informal:They have announced that they will invite only three of 118 to the party.

Formal:It has been announced that they will invite only three of 118 to the party.

由此可见,尽管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正确表达同一思想内容,但是其文体色彩和所适合的场合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个没有语法错误的正确句子并不一定能有效地、恰如其分地表达人们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因此,句式的选择要服从思想内容,句式的变化应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例如:

A:Please close the window.

B:Shut the window,please.

C:W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A、B、C例虽然表达的意思一致,但在交际中,口气委婉、得体的方式应为C句。它把交际中语言的正确性与场合的适合性融为一体,使言语交际达到最佳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句子成分的排列位置和句式的变化都会影响表达效果,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改变句型而不顾及其是否适合特定的场合。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必须根据交际目的、对象、场合和交际方式的需要“随机应变”,做到言辞得体,文从字顺。王佐良先生曾指出“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是在不断进行选择的,从同义词里选择,从相似的句子结构里选择,选择最适合某一场合所需要的东西”。因此在句型转换练习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文体知识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必须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过程。这将更有助于学生正确、恰当和有效地使用语言,最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Leech,Geoffrey & Svartvik,Jan,A Communicative Grammer of English.Longman Group Limited,1975.

[2]Joos,Martin.The Five Clocks.1962(Execerpts)(程雨民主编,英语语体学和文体学论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3]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2.

[4]吕长.句型转换中的文体误区及过度扩展[J].山东外语教学,1996,(1):18-22.

[5]游玉祥.句型转换与语用能力培养的和谐与冲突[J].山东外语教学,2004,(5):64-83.

[6]民.论制约英语句型转换的若干因素[J].外语学刊,1994,(5):22-26.

[7]张正东.外语教育学.重庆出版社,1987.

[8]严汉生.句式转换修辞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1,(6):57-62.

[9]秦秀白.英语文体学入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上一篇:如何确定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地位 下一篇:优化学生的英语听力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