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体书店的消亡

时间:2022-06-22 07:17:45

论实体书店的消亡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电子阅读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兴起,地铁、公交的低头族随处可见。当纸质书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实体书店的经营也日益惨淡,甚至纷纷倒闭。面对实体书店日渐式微的局面,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将问题的根源归为电子阅读的冲击,可实际果真如此吗?假如真的完全是电子阅读这一时代新宠惹的祸,那么我想问:为何同处一个时代的东京、纽约等地,书店数目却远胜历来以文化中心自称的北京,同是高度发展的城市,同样都有电子阅读的存在,为何实体书店存在的现状却大相径庭?

在我看来,实体书店纷纷倒闭,原因绝不在电子书的发展!观之今日实体书店式微的局面,我不禁联想到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琴。

有“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禁邪僻之情而存雅正之志”美誉的古琴在发展的过程中曾受到诸如瑟、筝、筑、笛、笙等乐器的冲击,因而有式微之势。然而思量琴之式微,究其原因绝非其他几样乐器之错,实乃因为琴声乃天地万物之音,而非世俗之乐。用以娱人,仿佛不够热闹;用以自娱,心中平添寂寥。但是,不论何时何地,世间生灵都会因为天地的广大苍茫惊惧与恐慌、喜悦与悲伤,琴要说的,正是这些。然而,情随事迁,昔日曾创“高山流水”之千古佳话的琴,竟被人日益膨胀的贪图享乐之世俗心逼进了墙角! 而今日实体书店的命运,不正与琴相仿?

曾经的我们,沉静地握着一本本实实在在的书,那淡淡的书香,将人带到心神所向往的地方。而现在,电子阅读业虽蒸蒸日上,但我们下载的书却多以魔幻、爱情、励志为题材。那些真正具有思想含量的作品悄悄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更不要说诸如《论语》《史记》、唐诗宋词、文史名著一类的书籍。即便偶尔下载,也只是浅尝辄止,立刻又被大量网络小说扰乱双眼。归根究底,非是电子阅读发展之过,而是人们再也难以像古人一样青灯独守、古卷常翻、清净自持。

文化就是如此神奇的存在,虽然都是相同的内容,可当阅读方式有所不同,所获所得竟也会不同。如今,那“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宁静自守,那“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山河豪情随着实体书店的消失而去。现代人的浮躁与对文化的忽视,正将纸质书远远拒之门外,而实体书店也随其远去。高贵的格调与情怀就此丧失,传统文化生活从此变质,岂不令人痛心疾首?

快餐文化的后果很可怕。科技、经济、军事的发展要由文化命脉作支撑,实体书店的倒闭只是文化流失的一个缩影,突然热闹起来的中国城市还并未摆脱浮躁盲目的脆弱性。

实体书店不能就此消亡,文明精神仍需借之传播。但写到这里,忽自感羞愧,我又何尝不是那饱食快餐的世俗之人中的一员呢?不敢强求他人,只愿自己能重拾寂静自持之心,一席残卷,一具古琴,则天下可大可小矣。

评点:郑文龙

一般性论及实体书店的消亡,大多从信息时代、快餐文化等客观因素入手,此文则独辟蹊径,从阅读主体――人的主观精神、思想、态度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刻全面的剖析梳理,更见思维深度与反思意义。文章开头即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实体书店现状,反驳了因电子阅读而导致其式微的观点,并由此进一步提出质疑,引起下文。然而文章笔锋一转,着重分析了类比于实体书的古琴所蕴含的古朴文化内涵及其清幽的艺术表现,进而通过古今文化产品精神内涵的迥异其趣揭示了文化创造及消费者的动机、格调、情怀乃至整体文化环境的根本性差异,最终落脚于传统文化及其所倡导的生活的全面衰退、失落以及现代世风的浮躁盲目与文化命脉的缺失。在篇末,文章又巧妙地以自责的方式表达了反求诸己的心性修持与克己自律的文明自新之路。

上一篇:一切都在印象里成全 下一篇:尊重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