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与讨论,戒掉“皮毛式”阅读

时间:2022-06-22 04:48:41

提问与讨论,戒掉“皮毛式”阅读

阅读素养怎么养成?

过去老师努力将自己个人的阅读心得与收获全部说出来,期待学生能够吸收。然而根据课后评量的结果,发现整堂课都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差。

自从有学校导入“学习共同体”后,不少老师被“教室气氛变得更活络,学生上课更主动”所打动。但过了新鲜期后,也有老师质疑课堂讨论带来的实际效益,毕竟讨论的时间成本高,学生成绩很可能没有进步反而下滑。那么“思考、提问、讨论”该如何融入教学,才能增进孩子的阅读理解,同时提升学业能力?

扣住文章内容讨论最有功效

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团队在2009年发表了一项针对“文本讨论”的研究,将一般课室熟悉的文本讨论分成三类:

第一种是“扣住文本”讨论,亦即文章的内容是讨论的重点,学生只能针对文本里出现的词句和图片进行讨论、辩证,厘清“这篇文章或这段文字说了什么?”而不是谈他们对文本的感觉。

第二种是“感觉延伸”讨论,这是课室里最常见的讨论形式,主要的提问是:“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这段文字让你联想到什么?”

第三种是“批判分析”讨论,讨论的用意是辩证想法,学生来回推敲文本,谈论作者、文章探讨的议题,比较读过的类似主题或文本(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鲁宾逊漂流记》)。这种讨论最有利于培养论证能力。

研究发现,最能促进“阅读理解”的方法是“扣住文本”的讨论。

但课堂上,这种讨论反而较少,多数老师倾向询问学生的感受,要求他们思考文章与生活的关联,但若学生对文本的了解、掌握不够,做这些延伸练习恐怕也是白费力气。扣住文本的讨论能确保学生理解自己的阅读,唯有理解后才能思考自己真正的感受或运用所读的内容。

研究也发现,扣住文本的讨论对于程度普通与中下学生的益处最高,也是缩短班上高、低程度学生阅读理解差距的关键。但这不表示这种讨论只适用于中、后段生,老师要能让阅读能力不同的学生一起讨论,精熟型学生能借由他人的提问,组织自己的想法;而弱势型学生也能进入状况,了解大家在讨论什么。

那么,老师可以怎么开始?

三个方法,不让讨论失焦

方法1 :请同事一起先模拟。

许多老师因为求学时欠缺提问、讨论的经验,不知从何开始。犹他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洁妮斯·多尔建议,老师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其他老师练习小组讨论,可以针对课文的文本、补充教材或专题做扣住文本与批判思考讨论,体验“讨论是什么感觉,怎么进行”才能了解实际操作的状况,更理解学生的感受。

方法2 :营造能安心发言的氛围。

老师要清楚地让孩子知道合宜的发言与聆听规则是什么。很多中学生对于在全班面前发言有心理障碍,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来发表自己的想法,却有可能因为老师不经意的评语或同学的嘲笑,而受挫不愿再尝试。因此老师要能接纳不同的观点、避免情绪性的评语(如:连这都想不出来吗),多多聆听。

方法3 :随时协助孩子澄清,但不主导。

美国国家教学中心的研究发现,有组织且聚焦的讨论都具备以下条件:

对主题概念有持续的讨论、提问和继续追问,会比一来一往的“快问快答”更能增进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问澄清”是极重要的教学策略,但一般老师往往以为只要有提问,就能帮助学生澄清概念,这其实是极大的误解。老师的提问若全部根据文章顺序,且只提问表层讯息(如:日本松下的创办人是谁,他被称为什么),尽管问答之间没有冷场,上完课后,学生往往会迷惑“这课的重点是什么”,也不能提升自己既有的理解。

精选能激发讨论的文本,要能让人提出有迹可循的推论,文本处理的议题要能提供多重观点与诠释。

问题的设计是可探索、可讨论或能搭建学习框架的。老师可利用“找一找”(特别、重要讯息)、“说出主要的”(统整概念)、“为什么”(解释表层讯息)、“想一想”(分析深层讯息),以及“你认为”(提出看法并举证说明)等阅读策略来设计问题。除了用说,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画出来的概念脉络图,了解学生理解的层次。

对话的内容应该要聚焦在学生的思考过程:所提出的结论是如何形成的,或解释为何论点是合理的,甚至调整原先的结论,修正对文本事件或内容的解读。

此外,老师要逐步把思考的责任分担给学生,如果老师包下所有的发问,就算那些问题再好、再有深度,也只有老师自己练习到“思考”而已。

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

招式1:用专题方式提供难易不同的书籍。

当班上孩子阅读能力不一,老师可为同一个专题提供不同程度的文本,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撷取信息、理解概念。

招式2 :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

老师可利用电子白板,边读边写下自己阅读的疑问、联想和思考过程;顺带示范如何从文章找主要讯息的阅读策略。美国密歇根三火中学的八年级科学老师更进一步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划中线,左栏写下阅读时觉得重要的信息,右栏则记录对于这个重点的理解、疑问或链接。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要主动做些什么,这样的记录也有助于后续的分组讨论,学生有思考,就会更有信心发言。

招式3 :把个人测验换成小组测验。

为了让学生持续有双向反思,美国密执安州的沙林中学七年级社会老师把随堂个人测验改成两人小组测验。学生要一起讨论、厘清“问题在问什么”,一起推理、决定答案是什么,这可以让他们持续有对话且观察彼此的想法异同。

提问与讨论比起让学生面对一纸试题更能“增进学习”。因为自己想不到的地方,可以听到别人的想法。学生能力落差大也没关系,学生经过比较后,立刻能了解应如何表达才准确;因为必须要讨论,所以比听老师一直讲更容易懂。在你来我往互相辩证的过程中,学生开始不会只关心答对或答错,而是觉得被挑战到,想再读得更透彻,再思考得更深入。

上一篇:班有多动儿,老师怎么办? 下一篇:别把药方当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