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与外交

时间:2022-06-21 10:51:36

古诗与外交

东、西周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一些诗歌在周天子的王土上广为流传。这些诗歌的应用范围很广泛,诸如士大夫之间的闲聊、议政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往来都离不开诗歌。在热烈的用诗氛围下,便产生了收集有305首诗歌的《诗经》。《诗经》的产生给人们的运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孔子在《论语》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诗歌在外交中有极高的使用率。

当时的郑国国相子产,是在外交中成功运用诗歌的典范。子产执政期间,晋国曾想进攻郑国,但又担心郑国的贤能之人有对付晋国的高招,弄不好会成为一块啃不下的硬骨头,于是派机敏的叔向出使郑国,借以探察虚实。子产自然清楚叔向的来意,在盛情接待时便找机会朗诵了一首郑国民歌《搴裳》:“子惠思我,搴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这原本是一首男女间戏谑的情诗,意思是你爱我,我就挽起裤脚涉过洧水去与你相会;你不爱我,我就会爱上别人。

郑国弱小,又处在晋、楚两个强国的夹峙之间,晋、楚争霸,都欲利用和拉拢郑国,因此郑国只有灵活利用与大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来求得生存。子产诵诗的言外之意便是其基本国策的体现:郑国若无情意,我就会倒向楚国。这绵里藏针的话语正是晋国所担心的,叔向急忙回国报告,晋国因此而放弃了原来的打算。

三国时期,蜀汉派张奉出使东吴。在孙权举办的招待宴会上,张奉为羞辱东吴君臣,引用《尚书》中的句子以嘲讽大臣阚泽的姓名,阚泽猝不及防,一时语塞,十分难堪,东吴君臣也尽皆面面相觑。才思敏捷的薛综不甘于己方受辱,遂以敬酒为名,上前对张奉说:“贵国的‘蜀’是什么呢?请让我用一首诗来形容。”于是吟诵道:“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四句诗都是在“蜀”的字形与结构上做文章,极尽贬低讽刺蜀国之能事。张奉被这一还击弄得好不尴尬,只有不甘失败地嗫嚅道:“你们的‘吴’又作何讲解呢?”薛综应声而答道:“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前二句也是在“吴”字上做文章,整首诗都是对吴国备加赞扬,与前一首贬抑蜀国的诗歌形成鲜明对比。张奉不禁气馁,东吴君臣皆举杯欢笑。

苏轼也有这样以诗压倒辽国使节的趣闻。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位辽国使臣出使北宋。此人自恃能诗,目中无人地四处寻衅,连满腹诗书的翰林院学士也不放在眼里。为挽回颓势,神宗遂命苏轼去接待。辽使又故伎重演,以诗来为难苏轼。苏轼微微一笑,说:“赋诗亦易事也,观诗稍难耳。”于是写出一首《晚眺》诗来。

辽使看得一头雾水也不解其意,不觉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从此再也不敢在宋人面前谈诗。原来,苏轼是利用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巧妙地以字体大小,笔画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等特点,将所咏的意思寄予其中,其诗为: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阳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这是一首模山范水的抒情诗。

南唐相国韩熙载还利用诗歌加美人计取得了一次外交的胜利。北宋取后周而代之以后,力量强大,对周边残存的几个小国虎视眈眈,南唐中主李瞩急忙取消帝号,表示臣服。而宋太祖并不以此为满足,不久就派大臣陶毂到江南,用实力相威胁以加强控制。韩熙载打听到陶毂是好色贪杯之徒,就派了一位叫秦若兰的歌妓,装扮成驿卒之女去勾引陶觳。陶毂果然上钩,两情缱绻时还赋了一首《春光好》的词来记录自己的风流事。第二天,南唐君臣盛宴招待宋使。席间,韩熙载命盛妆的秦若兰唱曲侑酒,所唱之曲就是陶觳那首《春光好》:

好姻缘,恶姻缘。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再把鸾胶续断弦。是何年?

以宗主国使者身份傲然端坐的陶觳被弄得狼狈不堪,盛气凌人的气焰荡然无存,只好俯首帖耳地听命于南唐君臣,宋太祖交待的使命自然是早已丢到爪哇国去了。

诗歌在外交场合中也并不都是唇枪舌剑、剑拔弩张的,也有用以沟通感情、营造友好和睦气氛的。宋人余靖两度出使契丹,与契丹人相处日久,也就精通了契丹语。一次宴会上,余靖应契丹主的请求,即席赋诗一首:

夜宴设逻臣拜洗,两朝厥荷情干勒。

微臣雅鲁祝君统,圣寿铁摆俱可忒。

这是一首两种文字合璧的诗,诗中很多词都是契丹语的音译:“设逻”意为丰盛,“拜洗”意为受赐。“厥荷”意为通好,“干勒”意为深厚,“雅鲁”意为不善言谈,“君统”意为福佑,“铁摆”意为嵩山,“俱可忒”意为无疆。汉语与契丹语共同组成了这首诗的诗意:“宴席丰盛,自己受赐,两国通好,关系深厚。我不善言谈,谨祝君王寿比嵩山,万寿无疆!”余靖赋诗毕,契丹主喜形于色,宾主双方相互痛饮。

上一篇: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 下一篇:从“于丹效应”看文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