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歌词中的“设问”手法

时间:2022-06-21 08:18:22

眼 光

民歌中有很多问答式形态的歌词,一起一落,直露明白,具有引领知识、制造悬念的情趣,因此深受民间的喜爱。北方一般称为“对花”,南方一般称为“盘歌”、常常与数序、时序、季序的叙述结合在一起,反复问答,容多量大。如陕北民歌《对花》中的歌词:“正月里开的是什么花?正月里开的是蟠桃花。岂不知花开多么来大?那七月里核桃是满院子青……”连续十二月花名的问答介绍,将陕北风情和盘托出,让人倾心、向往。这种问答式的结构形态也受到戏曲界的青睐。如黄梅戏《打猪草》中的《对花》,沪剧《庵堂相会》中的《问叔叔》,都有着精彩的问答式对唱。

还有一种是演唱中的夹白问答,有着妙趣横生的艺术感染力。如湖北民歌《龙船调》中有这样一组对白:“(女白)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男白)我就来推你嘛!”每到唱到这里,台上台下互动,生机盎然,气氛热烈。这就是问答式结构所产生的特殊魅力。

这种问答式的歌词写法,也曾成功地运用到现代歌曲创作中去。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就是“问答式”歌词结构的生动范例:“(甲)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乙)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甲)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乙)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粱和小米……”通过多次问答,把河边船夫的身世概况清晰地介绍出来。

问答式的歌词不一定是提问对答,也可以自问自答,而产生肯定、强调的语气。如《英雄赞歌》中的歌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又如《幸福在哪里》中的歌词:“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再如《要问我们想什么》中的歌词。“要问我们想什么呀?献身革命最风流。”这种自问自答的形式,成为了生动的修辞手法,在歌词创作中有着较多的运用。

虽然说问答式结构的歌词简洁、实用,但如处理不好也容易产生老套、拖沓的弊端,所以在近一二十年的歌曲创作中,这种歌词结构已经久违了,直到前年《吉祥三宝》的一鸣惊人,才让人对这种问答式的结构又刮目相看起来。依笔者看,《吉祥三宝》的成功既归功于蒙古族风味的浓郁和旋律的短小精悍、流畅上口,更归功于具有别开生面的歌词形态:

(女唱)阿爸,(爸白)哎,(女唱)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爸白)对了。(女唱)星星出来太阳去哪里了?(爸白)在天上。(女唱)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它?(爸白)它回家了。(合唱)太阳星星月亮就是吉祥的一家!

(爸唱)宝贝,(女白)哎,(爸唱)爸爸像太阳照着妈妈,(女白)那妈妈呢?(妈唱)妈妈像绿叶托着红花!(女白)那我呢?(爸唱)你像种子一样正在发芽!(女白)噢,我明白了。(合唱)我们三个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其中不落俗套的问答妙处在于:

1、采用了不等长的问答形态,问得详细,答得简单(前两段);

2、采用了不同质的问答形式,问为演唱,答为说白(前两段);

而第三段歌词却反其道行之:问得简单,答得详细;问为说白,答为演唱,所有的说白部分,不管字多还是字少,全部设计在规范的律动中,使说白产生了同中有变的节奏。虽然这是一个问答式的老手法,却用得令人耳目一新,让人赞叹不已。

《吉祥三宝》的脱颖而出启示我们:创新不一定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创新也可以是继往开来的处理。作者可能积累了民歌《对花》中的“对唱”和《龙船调》中的“对白”,将两者巧妙地嫁接起来,又考虑到爸妈成熟,女儿幼稚的特点,于是顺理成章地处理成长短结构的问答形式,也因此引发了旋律的出新。

每首新歌热唱,其中总有奥妙之处,有的是旋律引人入胜,有的是歌词出奇制胜。如果人云亦云,只会“克隆”式的“复制”,那么只能换回昙花一现的命运。想变戏法,只盼巧妙,这种“巧妙”的灵感在于长期的积累、分析、思考、实践,才能偶而得之。

上一篇:一个奋斗者的内心独白 下一篇:青春版“小二黑”校园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