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童在二胡演奏中的力度问题

时间:2022-06-21 03:40:52

谈儿童在二胡演奏中的力度问题

二胡属于民族拉弦类演奏乐器,其发音的特点是由弓子贴着琴筒来回运动,通过琴筒将声音放大共鸣。我是一名二胡演奏者和儿童二胡教育者。儿童在初学二胡时都或多或少会出现力度的问题。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首先考虑的解决方法是慢弓的练习。因为慢弓是演奏二胡的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力度的一种技术手段。但这种技术不好掌握,这其中主要是力度的控制问题。慢弓因为“慢”就无从加快速度而达到一定的力度(“音头”除外)。二胡的运弓讲究“一条线走”,俗话说得好,“会拉一条线,不会拉一大片”。这里的“一条线”就是讲的运弓的平直,否则就是上下前后摇动“一大片”。许多孩子初学时,由于整个右手不能很好地把握住弓子,致使弓子的运弓老是往后拽,这就使得发出的音很不均匀,动作也不好看。在我初学二胡时,老师教我在握弓与运弓中的七个字,那就是“抬、压、顶、勾”以及运弓要求的“平、直、匀”。这其中的“抬”就是指食指的第三关节把弓子抬起来,“压”就是大拇指压住弓子,“顶”是指中指、无名指拉外弦时指背顶住弓杆,“勾”是指拉内弦时中指、无名指勾住弓毛,再按照手臂、手腕的左右推、拉,就可以追求“平、直、匀”的音色了。

儿童在初学时,往往对弓子的重心控制不好,这样很影响力度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要求他们适当调节一下弓子的走向。拉弓时略向下倾斜,而推弓时弓子略向上倾斜,这样运弓时,右手无论拉弓、推弓都能产生一种向下的“重力”,而这种“重力”就加大了右手的弓压和弓毛与琴弦之间的摩擦力。在慢弓的练习中,闵裴芳老师有一首长弓练习曲:

1=D调,一开始四个泛音 |3 3 3 3|23 23 23 23|6 2 2 2 |23 12 21 65|6 6 6 6|,在练习这首练习曲时,就要以全弓的方式,要求弓子的平稳,演奏出饱满的声音。

另外弓子的“分节顿挫”也是改变弓压及摩擦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分节顿挫使弓子运行时保持循环的“瞬时停顿”的状态,使弓毛与琴弦之间的摩擦力产生一个个力点,产生抑扬顿挫的力度。也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九级的曲目《二泉映月》中关注长音的处理。

《二泉映月》(节选)

1=G (1 5弦) 4/4

这首曲子里长音广泛运用了波浪弓的方法,表现阿丙不被命运压垮的倔强性格。

接下来,再谈一谈揉弦的力度问题。揉弦又称“吟”,“揉”是从古弦演奏中引用过来的。一般情况下,二胡的揉弦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借鉴小提琴的揉弦方法“滚揉”;其二是压揉也称“颤指法”。前者既改变弦的指力`又改变一定的弦长;后者只改变弦的张力。当然,改变弦的张力的大小以及来回揉弦的方法应依所演奏的曲调风格而决定。

如演奏《汉宫秋月》(节选)

1=F(6 3弦)2/4

类似这种古典风格的乐曲多半采用颤指法,而一些现代作品则采用幅度较大的“滚揉”和“压揉”的方法。

如演奏《洪湖人民的心愿》(节选)

1=A(4 1弦)4/4

又如:《翻身歌》的慢板段

1=D(1 5弦) 2/4

综上所述,二胡演奏的力度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右手运弓的方式和方法,即弓压、弓毛与琴弦之间的摩擦力加上运弓的速度。不同的力度要求不同的处理,如演奏“pp”的力度时右手运弓要平稳,弓杆轻贴琴筒而缓行,而演奏“ff”以及“sf”的力度时右手手指对弓杆及弓压的支撑力要大,从而产生极大的弓压与摩擦力等等。另外要处理力度问题也不容忽视合理运用各个弓段以达到所需的力度。

有很多孩子在弓段的处理上完全没有变化,但是有的音符的长短不一样,弓段的处理上也不一样。一般的情况音符长,多半用全弓演奏,音符短则短弓演奏。有的孩子不管音符长与短,全用全弓,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我总结出了一个经验,就是拉弓尽量拉满,推弓只推一半,这样运弓,力度容易出来,而且能达到满意的音响效果。

(作者单位:长沙市歌剧院)

上一篇:中国书法在平面视觉中的运用 下一篇:新加坡、马来西亚建筑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