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数学复习策略

时间:2022-06-21 10:35:36

浅谈高三数学复习策略

摘要:讲究针对性、追求时效性是高三数学复习的最主要特点。对于数学老师来说,应该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抓住重点内容,强化规范策略,提升复习效率。

关键词:紧迫;复习整体策略;提升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54-02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提升复习效率是他们应对高考的最佳选择。在时间的安排上、在整体的考虑上,高三数学老师作为数学复习的总指导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应该怎样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高考数学复习的整体策略。

一、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

这里所说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主要是指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基本点。高考数学主要是以课本内容为主,考查学生的衍生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对于“两纲”来说,高考主要的命题依据还是出现在这里。尤其是《考试大纲》,里面已经将高考试题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解读,对于考生来说,这无疑是高考的脉络走向,因此复习老师就应该引领学生牢牢把握住这一重要线索,进行有效复习。新教材使用后,考试内容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注重按照两纲的要求进行复习。根据两纲,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的推广与深挖,最终做到对考点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老师要指导考生学会在课本中界定知识点、灵活运用基本理论,通过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将考生的能力提升到高考的要求层面。高考检测的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把握。

二、增加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新知识的学习,同样适用于对数学三年知识的巩固复习过程中。在复习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摆脱压力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带高三班的老师不妨采取如下方法:第一,进度不宜太快,留给学生相对充裕的自习时间,坚持给学生布置试题,用试题激发学生边学边思考,引导其找到复习要点。第二,在复习到知识难点时,可以开辟课堂活动空间,设计若干个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吃透难点。第三,在基础复习的阶段穿插综前联后的训练,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反刍”。总之,无论是在课前还是课后,老师都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真正成为复习活动的主角和提升者。

三、复习阶段需处理好三方面关系

1.重视课本,从课本中找练习题的根。课本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和老师复习的依据。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以及高三复习阶段都要引导学生用好课本。因为任何练习题,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要注意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不能一味引导学生做题,尤其是对于基础偏弱的学生。老师不应把练习题仅仅当做练习用,而要引导学生每做完一道题都要认真想一想,看这些练习题考的是课本上的哪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查找根据。甚至还可以针对一套测试题或模拟题,一道一道地分析这些题与课本的关系,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找准找对。对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批、边画、边记、边思考,让学生每读一次都与前一次的效果不一样,坚持的时间长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2.复习过程宜重“导”轻“讲”。在课堂上要处理好讲与导之间的关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复习过程之中,避免教师“独霸”讲台和学生“自由”发展的现象,在复习中应该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归纳、辨析、点拨为主导,通过讲、练、考、评等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素质教育时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能力被提升到与知识本身同等重要的地位。老师应该注重开掘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须进行反思和改进,尤其是在复习阶段,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点已经有了基本的掌握,欠缺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以及熟练应用的能力。老师在掌握复习方向与框架的基础上,要放开学生,引导其查漏补缺,在考点上反复咀嚼,引导其实现知识点与试题的对接,在自主的探索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升学习力。

3.处理好知识强化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复习可使知识得到强化,但并不是任何知识经过强化都能转化为能力。一般来说,有广泛迁移、思考价值的知识才有利于提升解题的创新力。复习时,教师要进行“三挖掘”。一是挖掘想象思维因素,训练学生思维的广泛性。二是挖掘求异思维因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三是挖掘开拓思维因素、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数学计算的复习中,当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让他们保持题目的基本解法不变,进行条件改造,即将明显条件改为隐蔽的、直接条件改为间接的,使题目具有隐匿性。这样不但可以促使他们对所学到的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而且可使学生看透难题的实质。

四、注重精,防止滥,提高复习效益

由于高考的现实意义,再加上紧迫的时间与相对繁重的知识量,师生在最终的复习中难免会产生急躁情绪而忽视效率,结果就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所以老师在复习中要注意做到精讲、精炼,防止简单粗糙的题海战术,切实注意效率与效果。

老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不仅要注意把握复习的进度、节奏,还要注意把握知识、练习题的层次与结构,要注意分清基础、一般和难点,注意“两纲”对各知识点的要求程度,做到繁、简适宜,与高考要求水平对接。如果过多重视基础知识,学生会产生懒惰心理,忽视复习阶段,感觉无关紧要,遗漏必要的知识;如果过于复杂,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复习负担,减慢复习进度,还会从心理层面增加学生的压力,使其对高考充满焦虑,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分清知识的难易要求程度,有的放矢,适可而止,应精选试题,精选题型,带领学生精练,切不可让学生在题海中迷失方向、筋疲力尽。

综上所述,老师要想引导学生利用好高中数学学习的最后复习阶段,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以下几点不容忽视:首先要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基本点,摸准高考的考点和重点;其次要注意增加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切不可认为复习阶段不同于新知识的学习阶段而忽视学生的主体角色;其次要注意处理好课本与试题、“讲”与“导”、知识强化与培养能力三方面的关系;最后要注意知识点与试题的精选、精讲,以及难易程度的把握。

上一篇:高考英语辅导中无效教学案例成因分析 下一篇:初中物理一轮复习课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