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筋保护层的质量控制

时间:2022-06-21 09:40:38

浅谈钢筋保护层的质量控制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影响钢筋保护层施工质量的原因,提出了对钢筋保护层施工质量进行控制的措施。

【关键字】钢筋保护层 质量控制

一、前言

钢筋保护层问题历来被各房建企业重视,但一直都没有很好的控制方法,可以说钢筋保护层控制不到位是结构施工的质量通病。钢筋保护层是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力学性能和构造物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钢筋保护层过大或过小都对混凝土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保护层厚度过薄将直接影响构件的耐久性。所以在施工中必须加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及适用性。

二、钢筋保护层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1)、钢筋制作时,对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的概念较为模糊,导致计算箍筋尺寸有较大错误;(2)、钢筋安装时,对钢筋骨架绑扎不牢固,在浇筑混凝土时,震动使钢筋偏位;(3)模板制作的尺寸偏差也会导致保护层的超标;(4)、垫块和马蹬的规格、摆放、数量不符合要求,不能有效控制钢筋的位置;(5)、混凝土浇筑时,护筋不到位,车压人踩,使受力钢筋变位、变形,未切实保证受力钢筋位置的准确;(6)、现浇板混凝土浇筑时板厚控制不严,造成钢筋保护层偏差大;(7)、目前主体混凝土工程施工一般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施工,泵管一般支设在现浇板模板上,泵送时泵管冲击力大,易造成现浇板钢筋移位变形,同时接拆泵管及人员走动在保护措施不当或不足的情况下造成板筋的破坏尤其是负筋。

三、钢筋保护层控制的标准

1、钢筋安装检查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提出要检查的项目中,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对基础为±10mm,柱、梁为±5mm,板、墙、壳为±3mm。梁类、板类构件上部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合格点率应达到90%及以上,且最大偏差不得超过允许偏差的1.5倍。

2、结构实体检验

《规范》特别提出了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对检验的结构部位和构件数量及验收方法,都做了明确的说明,并对检验的允许偏差范围做了规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10mm,-7mm;对板类构件为+8mm,-5mm。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点的合格率应达到90%以上,且最大偏差不得超过允许偏差的1.5倍。

四、钢筋保护层控制的措施

针对以上容易产生钢筋保护层质量问题的因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钢筋保护层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

1、钢筋制安

(1)、绑扎时要按图纸、规范操作,保证钢筋骨架各部分尺寸及精度。合理安排各方向的主筋与副筋位置,确保主筋位置的安放准确,是避免出现钢筋保护层偏差的前提。

(2)、钢筋骨架成型后,注意成品保护。加强监管力度,禁止施工人员在已绑扎成型并经验收的钢筋上随意的乱踏,且不得将较重的机械设备器具放在钢筋骨架上,造成垫块被倾倒或脱位,使保护层厚度得不到保证。

(3)、剪力墙钢筋拉钩布置按设计要求,或按间距600梅花形布置。

2、模板制安

(1)、模板制作要规范、尺寸要精确,模板及其支架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出现缩模、胀模现象导致钢筋保护层超限。

(2)、剪力墙放线后在模板内侧植入小段定位筋(如图一),安装模板后在模板底部设置压脚板,防止模板偏位。

3、垫块设置

(1)、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要求,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选择合适的钢筋保护层垫块。施工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同的施工部位使用不同尺寸的垫块;二是垫块的数量应满足要求,垫块的纵横向间距控制;三是当钢筋直径较小时,应适当加密垫块。

(2)、楼板钢筋可使用强度较高的混凝土垫块,不易被破坏。如图二。

(3)、马蹬间隔1000设置一个,马凳下料高度为“板厚-钢筋保护层X2-上、下钢筋直径之和”,马凳应支撑在下部钢筋上或垫块上,同时还要确保垫块绑扎牢固。

4、混凝土浇捣

(1)、混凝土过振、漏振或振动棒触及钢筋骨架,都易造成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要求。施工中还要对易于偏位的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

(2)、在上部楼层混凝土浇捣时采用布料机施工,要求布料杆或布料杆设钢支架架空,不得直接支承在钢筋骨架上,如图三。

(3)、浇捣混凝土过程中,安排专职钢筋工值班,发现钢筋位移和变形后及时修复。

5、其它

(1)、钢筋绑扎完成后搭设施工跑道,防止下道工序施工时直接踩踏负筋,使负筋产生位移及变形,如图四。

(2)、水电管、预埋套管或其他设施安装时不得任意切断和移动钢筋。保证钢筋间距、位置、保护层始终符合设计要求。

五、结束语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做好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是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关键;钢筋保护层厚度不是独立的问题,应该从设计、施工等环节入手,认真对待,特别关注负弯矩钢筋的保护层问题,以确保构件的正常使用,使工程质量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201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探讨电力通信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下一篇:浅析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