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管理引领农业产业突破市场瓶颈

时间:2022-06-21 07:28:03

科学化管理引领农业产业突破市场瓶颈

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信息化农业转变是趋势,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也是农业生产摆脱小农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不说小农意识、也不说农业生产力落后或者基础设施薄弱,近几年,农业产业的发展一直在转型发展的进程当中,“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及地方政府促进的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都在给农业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鲜的活力,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农业产业的升级更需要科学化的管理让其练好内功,高效发展。

1996年1月12日,总书记在《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全国代表会议的信》中,明确提出:“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的强烈要求。”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农业一体化经营。

在我国,包产到户的政策已实行多年,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规模化生产、专业化运作、规范化经营,如何实现千家万户分散农民与庞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农业产业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这里所指的市场是广义层面的市场,即国内外市场。它突破传统农业上的分散种植、各自为营的小农经济模式,追求的是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简单来说,就是把分散的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资源通过有机整合,改造传统的自己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传统农业面临市场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整体落后,家庭式的生产模式普遍存在,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产品出现“卖难买贵”等问题,农村耕地分散种植各自为营,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等,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农业产业市场化水平。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出现上述问题呢?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

耕地遭遇规模化瓶颈。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演化为一种土地产权制度,在2002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该法第二十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该承包法坚持“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即如果家中有人进城务工,而此时规模化种植户需求大面积耕地进行规模化种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而此时无法向种田大户转让土地便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阻碍。要想实现耕地的规模效益,必须先实现大多数土地掌握在少数农民手中,但如果进程农民不愿转让,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目标便难以实现。进城农民不转让土地的做法并不违法,但这种软性阻碍对于农业产业化来说就是如鲠在喉。要真正实现耕地的规模化经营,还需要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支持的前提,只有具备完善和明晰的行为规范和制度约束,农业产业化才可以迈开大步朝前走。

耕地资源减少与粮食同属于全世界关心的问题,在我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众所周知,我国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在全球耕地面积减少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利用好耕地,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我们现在和将来都要面临的问题。西北地区沙化土地的治理工作捷报频传,生态保护工作在等地火热开展,近日,国务院又出台了加快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意见,在第六点中明确提出“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我们应当牢牢把握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视耕地资源的重要性,基本农田保护是保护耕地的基础和重点,所以保证粮食安全,关键在于保护基本农田。同时,积极研发耕地种植技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粮食产量。“十二五”规划中,中国政府仍然将农业生产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护现有耕地,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对农民的培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进一步推进农业的体制机制改革,以此来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城乡信息不对称下的城乡一体化

21世纪中国迈入信息化时代,公民的信息需求与日俱增,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和依赖程度也在逐渐加大。城乡受教育程度不同、政策和经济等因素导致目前我国城乡信息分布不对称。

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电脑和手机网络等基础信息设备还没有普及开来,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农产品的价格行情一无所知,农业生产处于闭塞状态,农超对接、产销对接成为当地农业遥不可及的梦想。城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城乡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国务院总理10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

在此次会议背景下,需要当地政府部门重视、扶持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项目。普及农村信息化,努力实现中国城乡信息一体化。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正在逐步发展阶段,如何让农民轻松实现信息化是诸多关注三农企业的热门话题。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健全农村信息化渠道建设一直以来是中国数字农村网的职责和使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市场中来,自主、匹配供求信息,此举对于实现农村信息化进程和实现城乡产销对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对于农业产业来说,意味着新的选择机遇。

被市场边缘化的农业产业

目前,中国农民的生产决策,多靠口碑传播与部分小群体之间有限的信息交流,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这种口口相传的信息,很容易造成某类农产品涨价,来年农户大量种植。盲目的生产决策,导致供求关系时紧时松,也是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注定与市场、政府两种力量分不开。农民在市场面前拥有自主决策权,而不恰当的决策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干预,以缓解市场经济存在的缺陷。

农产市场流通过程中,中间流通环节的成本占据了农产品成本的重要部分。在降低流通环节成本方面,政府应建立信息化平台服务农民和中小企业,提高整体运输效率。政府可以对正规的经销商专门组织解决卖难问题,给运输车辆提供油价补贴,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公益性设施减少摊位费、入场费,通过公益性的批发市场来准确的价格信息等。

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减少对农业技术市场的干预力度,放开农研品种,农作物良种自主经营权和责任自负权。同时,应减少对农业科研单位的限制规定、审批手续,努力为国家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技术市场有效地把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促进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之,由于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着缺陷,因此,政府对农业技术市场活动的干预成为一种必需而又要掌握好分寸的宏观调控手段。

上一篇:服务农民生产高品质有机肥料 下一篇:抓住机遇农民网商开创农民致富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