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应有的心理品质及调节方法

时间:2022-06-21 06:51:22

体育教师应有的心理品质及调节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3-000-01

摘 要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体育教师的作用也越发重要。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要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本文阐述了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心理品质,并且提出了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体育教师 心理健康 心理品质

教师的职业性质以及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特征。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而且这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的需要。

一、体育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有的心理品质

(一)体育教师应具有对体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体育教师应该道德品质良好,而且有对体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他们应该具有诚恳、勤劳、忠实、负责、谦逊、和蔼、乐观、活泼等品质与特征,正是这些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1.体育教师不仅要上好体育课,还要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所以体育教师整天在运动场上奔波,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和运动成绩优异的体育人才。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2.体育工作需要体育教师有足够的热情、进取心和责任感,要求对体育工作投入全部的身心。因此,对体育工作的奉献精神,是体育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

(二)体育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完善能力

体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完善能力,才能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1.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学工作能力,比如敏锐的观察力、能随时转移的注意力、较强的记忆力、全面的思考力、丰富的想象力等。

2.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如反应速度、超强的耐力、爆发力和弹跳力等。

3.体育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比如在教学中不墨守成规,能吸取别人的丰富经验并创造性地利用以改善自己的教学;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教育方法因人而异;对不一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等。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运动竞赛和教学活动等。

4.体育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有理论课教师那样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特定的肢体表达能力,他们不仅要把自己的思想流畅地表达出来,还要把自己的运动技能和技术通过示范动作准确地表现出来。

5、体育教师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为体育课和运动训练等不像其它理论课学生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课就行,它要学生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所以就避免不了会有运动受伤的情况发生,这时就要求体育教师来安抚好学生并帮助学生处理好伤口。

(三)体育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情操

教师如果有高尚的情操,就会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而会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教育作用。

1.体育教师应该热爱和追求真理,热爱祖国,忠诚于教育事业,应该讲究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和环境美。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还应该对工作充满热情。

2.体育教师要有稳定的情绪,虽然体育教师比其它科目的教师面对的教学环境更为复杂,但体育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乱发脾气,否则学生会不知所措,导致心理上增加恐惧感。

(四)体育教师应具有坚强的意志力

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增强学生的体质,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是牺牲,他们不仅要“讲”,更要身体力行地去“做”,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会遇到大量的困难,所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达到既定的目标。

(五)体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的任务并不是体育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比如校领导的重视,班主任的支持,校医的配合和家长的帮助等等。而体育教师作为这中间的主要角色,首先就要会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否则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建立与学生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体育教师的自我心理调节

既然体育教师的心理状态对教学和训练影响之大,那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较快,面临的压力也较大,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当然体育教师也是人群中的一部分,也不能排除有心理问题的可能。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而体育教师要自我调节好心理状态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看到教师职业的神圣,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为自己的职业和身份而感到荣耀,要正确理解自身的价值而不要自卑和气馁,以免影响心理健康。

(二)体育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学生,不要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也不要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这样就不会因为太失望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三)建立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情舒畅,心境良好。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某些心理矛盾时,不能消极对待。

(四)要有自知之明,必须非常了解自己的健康程度,不要太逞强,并会用心里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五)生活要有规律,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身体。

三、结束语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体,体育教师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更是关系我国体育发展的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问题,并为此付出行动,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09-410.

[2] 唐迅.现代教师心理素质[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290-304.

[3] 王文丽.试析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12:16.

上一篇:浅析中职体育课该如何服务职业教育 下一篇:家乡的元宵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