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分析

时间:2022-06-21 05:06:3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4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染、保肝以及补液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大柴胡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2.96%,治疗组为92.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大柴胡汤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2)05―0035―02

慢性胆囊炎是胆道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可以由多种因素导致,如慢性感染、结石、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化学刺激等。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以有上腹为著,口苦、厌食油腻、消化不良等。通常采用西药治疗,如抗感染、保肝、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等,但容易复发。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胆囊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上腹部尤其是右上腹有钝痛或隐痛,并伴有右肩胛区持续性疼痛;具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恶心、暖气、泛酸、厌食油腻;病程较长,常有病情缓解和加重相互交替发作的特征;胆囊区有压痛或者叩击痛,Murphy征阳性;B超下可见胆囊壁增厚明显或胆囊变形等。

1.2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07年3月―2008年5月收治的54例慢性胆囊炎患者,男33例,女21例;年龄24-75岁,平均(31.5±5.3)岁;病程1~9年,平均4.1年。排除:畸形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及胆囊穿孔导致的弥漫性腹膜炎、胆囊结石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合并有神经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肝肾功能、造血功能严重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抗感染、保肝以及补液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大柴胡汤,组成: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0g、白芍15g、生姜15g、大黄10g、大枣15g、枳实12g,呕吐可加竹茹15g,高热可加败酱草25g、生石膏50g、蒲公英25 g,黄疸可加茵陈50g、泽泻20g,胁痛可加川楝子10g、元胡索10g。水煎服,日1剂,15d为1个疗程。

1.4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均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胆囊示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胆囊壁略增厚、毛糙,透声尚可。有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影像学检查胆囊改善不明显。无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胆囊无改善或严重。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14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2.9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胆囊因其特殊的位置及功能是消化系统中容易发生炎症的部位,尤其是慢性胆囊炎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经久不愈等特点,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不便,同时,又可引发其他病变。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胆囊炎的发生与胆道动力障碍及胆汁成分发生改变有关,这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胆胀”“胁痛”的范畴,多因肝失疏泄、胆汁瘀积而成。肝胆互为表里,旦是中精之腑,肝主疏泄。因情志不畅,导致肝疏泄失职,从而气行郁滞,胆郁气逆,精汁不泄,从而发病。囚胆郁气逆,血郁成瘀,不通则痛,因此治疗上应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则,选用疏肝利胆之法,从而达到理气止痛之效。大柴胡汤是以和解为主同时兼有泻下的经典方药,方中柴胡为君药,与黄芩合用可以清热,祛除内邪。白芍可缓急止痛,与大黄、枳实同为臣药,可泻热结。大黄与白芍配伍可以治疗腹中实痛,与枳实配伍可以治疗腹痛烦满。生姜与半夏均为佐药,可降逆止呕,治疗呕逆不止。大枣配伍生姜可以调和营卫。据现代医学研究,柴胡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充分促进胆汁及胆盐的排出;大黄具有利胆通下作用,可以使Oddi括约肌松弛,并能加强胆囊的收缩,从而促进胆汁排出;川楝子疏肝行气,元胡索有镇痛作用,并能使肌肉松弛,解痉止痛。上述药物合用,可以消炎、抗菌、利胆,使痉挛的平滑肌得到有效缓解,从而改善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堵塞性不孕症100例 下一篇:脐部艾灸配合四神丸外敷治疗中老年慢性泄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