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标准刍议

时间:2022-06-21 12:41:09

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标准刍议

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表现活动,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想象及理解、判断等系列思维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的内在美。当我们感受音乐时,头脑中会出现各种感觉,或愉悦或伤感等等。这些都是对音乐形象的一种审美体验。给予人们这种感受的不是音符的具体形状,而是音乐本身。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以其民族的语言为基础的,以汉语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语言是一种旋律性很强的语言,不仅重视音节的变化,而且十分重视声调的变化,这一语言特征反映到我们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上来,就形成了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标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与国际间的交流,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需进一步地挖掘和整理。因此,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特征及审美标准,进行梳理和探讨,将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字正腔圆的内涵

字正腔圆是指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以字行腔达到吐字清晰、字调正确、发音圆润。要求字要吐正,腔要圆润,既不能只顾嗓音圆润而不管吐字清晰与否,也不能只顾字正而不求嗓音是否悦耳。字正是腔圆的语调基础,字正是腔圆的语调前提。字不正,腔也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其歌唱的内容。

字正是在汉字的音韵和以汉语音韵为基础进行的艺术歌唱,语言的发展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最早语言统一的标准以《中原音韵》一书为准,它是结合现实语言符合歌唱要求的韵书,语音以汴梁中心的中州语音为基础,阐明了民族声乐演唱而达到字正的方法,使演唱的词韵与音乐旋律结合更为贴切并规定了宇音不同的声调。

腔圆是在字正的前提下所要达到的一种艺术目标,是歌唱艺术效果的体现。宇正与腔圆是艺术歌唱吐字、发音的两个既相联系而内涵又不同的概念。二者相互协调作用,才能共同建构字与声的艺术效果。这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重要标准。

二、字正腔圆的民族文化规定性

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具有自身特殊的表现形态,而且也必然有某种观念在支持着它。这种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影响着形态特征的形成。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语言都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声乐艺术直接受语言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语言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核心因素。歌唱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声乐确切的文字语言是任何其他音乐形式所不能与之相比的,艺术化的美丽的声音本身也包含着很高的文化意识。现代意大利语是在托斯卡那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语中多个“r”弹舌音,它的发音更具有民族语言风格的特色。中国的汉语基本上属于旋律性语言,不仅重视音节的变化,而且十分重视声调的变化,中国语音的发声吐字、咬字比西方的语音复杂得多。关于字与声的问题,我们的古人也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清代《乐府传声》专门讲述道:“东钟韵,东字之声长,终字之声短,风宇之声偏,宫字之声圆,踪字之声尖,翁字之声纯。江阳韵,江字声阔,藏字之声狭,堂字之声粗,将字之声细。”

三、字正腔圆对声乐演唱的审美要求

1.“字正腔圆”首先要求吐字清晰、准确

字,在歌唱里就是诗化的语言。字音不正,则字义不清,唱来使人莫知所云,思想不可交流,听者也就难为之所感动。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每个字音发出的准确性,即“出声”“收音”确切,以达到美化语言、准确表达语言中所包含的语情字义的目的。只有在字正的基础上,腔圆才具有意义。如何才能做到吐字清晰、准确呢?清代戏曲理论家徐大椿在他的《乐府传声》中的出声口诀一节曾谈到:“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牙、唇处著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齐、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所以欲辨真音,先学口诀。口法真,则其写无不真矣。”“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此审字之法也。”当然,有时单凭唱腔技巧,在舞台上有时也可以给人一定的音乐美感,甚至也可以得到赞美,但严格说来,这是舍本逐末的演唱方法,是非现实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2.“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讲究“润腔”

行腔是指对于唱腔处理和唱法运用的方法。由于汉语的成分以及结构方式的独特规律,决定了在以汉语音韵调值行腔的声乐演唱中,必须要注意以字行腔。“润腔”是在“吟唱”的基础上对某个基本曲调进行装饰性的华彩演唱。“润腔”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发音过程,是指围绕在旋律基本音周围的时值和音高、力度、速度等音乐因素的变化,且随意性较强的“小音符”。这种“小音符”游离于旋律之外,而对旋律产生很强的装饰作用,给演唱增添了许多色彩。

“润腔”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所特有的一种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是与中国文化的线性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西方文化大体以块状立体思维为主,这种音乐形象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中国文化的线性思维表现在音乐上,则追求流动的声音形象,因而其音乐形象具有一定的变化性,这种变化性主要表现在对音乐旋律线条的修饰和对音符的装饰上。这一微妙的变化,是记谱无法全部标记的,因而带有很大的主观创造空间。在这里,曲谱对于演唱者来说,仅仅是一个框架,唱腔旋律也不是呆板的、机械的,它有着微妙的灵活性,要使唱腔成为血肉丰满的艺术品,必须要经过演唱者的润饰、加工,进而形成独特的韵味。这一韵昧流动在乐曲的全过程里,存在于旋律、音符和节奏之中,构成千姿百态的声腔织体,使演唱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正是由于这种“润腔”的存在,才使得我国的戏曲音乐艺术呈现出剧种繁多、流派纷呈的局面。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流派,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和唱腔特点。如京剧梅派的唱腔,雍容华丽,端庄圆润,程派的唱腔宛如行云流水,婉转回环,马派的唱腔节奏强烈、潇洒自如。豫剧奔放豪迈、大气磅薄的常香玉派唱腔;华丽端庄、细腻典雅的陈素真派唱腔;高亢明亮、清脆婉转的马金凤派唱腔;含蓄秀丽、纯朴甜美的闫立品派唱腔;不同的剧种和不同的流派,在吐字行腔和风格韵味上都有其独绝之处,而这些独绝之处正是得益于“润腔”的运用。

总之,欣赏艺术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演唱者对声乐的表现则是一个表现美的过程。演唱者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标准就是一个路标,指引着演唱者的演唱朝着他认为的美的方向发展,只有这种审美取向和审美标准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才能保证演唱者的品位和艺术水准,才不会使演唱者的演唱与表现偏离正确的方向。只有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树立高尚的审美追求,才能使演唱者的艺术表现格调高雅,不落俗套。

上一篇:浅谈心理学视野中的歌唱情感 下一篇:论歌唱艺术的分析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