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区材料,因你而精彩

时间:2022-06-21 12:37:03

科学区材料,因你而精彩

摘 要: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是一种以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操作与材料发生良性互动的过程。近年来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引领下,科学角作为课程组成的一个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区成为幼儿了解世界、探索周围世界的窗口。幼儿认知水平、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科学区有所收获就必须考虑科学区材料投放和设置。材料既是幼儿的操作对象也承载着老师教育寄托。不管是科学小制作还是科学小实验、小发现和认识周围都包含着材料。投放什么材料,怎样投放,这些问题都是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教师指导具有很多的局限性,而材料隐藏的教育意义则无时无刻不陪伴着幼儿。怎样利用材料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需要老师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关键词:科学区;材料;创新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幼儿不是从外部获得知识的,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在幼儿的科学学习中,这种相互作用更明显地表现为幼儿对物质材料的操作活动。幼儿在操作物质材料的过程中,获取有关食物的个人经验。另外,幼儿也和同伴、教师发生人际互动,这对于丰富、修正个人的科学经验也是很必要的。既然材料是幼儿获取知识的源头,那么老师投放何种材料,怎样来投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科学小实验、科学小制作和认识动植物这三个角度来说说笔者是怎样利用科学区的材料组织幼儿进行学习的。将材料投放按以上三种内容进行分类是因为这样的区分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幼儿在科学区角不同活动中与材料发生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为了方便老师记录材料。

一、精彩小实验,幼儿做不停

1.创新实验,材料逐步换,幼儿操作乐开怀

从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开始,我们来说说材料投放最主要的原则精彩性。精彩决定了孩子能够爱上这个实验,在大人眼里叫做实验,在小孩眼里实验其实就是一个游戏。怎样才能算精彩?首先,幼儿能清楚地观察这种现象。有可能是苏打遇到了醋酸,有可能是不倒翁被揍来揍去,也有可能是吸管戳破了一个土豆。其次,幼儿能够控制这种小实验的变化。有一些小实验虽然小朋友也很喜欢,但是他们的能力达不到,做不到观察实验精彩的部分,会给小朋友带来很强的挫败感。如果幼儿能够控制这种实验的操作过程,并且知道实验的操作结果,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结果,那么不管实验成功还是不成功都是无关紧要的。

以小苏打与醋酸的反应为例来说明实验精彩性的重要。幼儿能够控制这种变化,以自己的能力来观测实验结果是幸福的事情。教师一步步地增加材料投放来让实验变得愈加精彩。本来醋酸和小苏打反应会生成醋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当然幼儿会观察到把醋倒进小苏打的玻璃瓶中产生的小气泡。大部分幼儿能观察得很认真,但他们观察的时间不是很长。怎样能够让小朋友更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想象?我们可以增加一些辅助物,在瓶口上可以套上一个气球,这样产生的气体能够冲到气球内部,气球会自己鼓起来。小朋友看得更加清楚,实验的兴趣自然更高。另外,大胆的想法应该得到鼓励和提倡,只要想法是在安全的前提之下,比如在以上的小实验中,可以在小苏打和醋混合之后在玻璃瓶上加一个塑料盖子,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将瓶盖子冲开。在小朋友看来,这个过程就像瓶盖子被炸开了一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他们自然会非常兴奋,为了能够得到这个爆炸的效果他们会更加小心细致地做这个实验。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精彩性是幼儿小实验的第一要素。

2.传统实验,老瓶装新酒,教师指导需谨慎

传统实验有哪些?包括:沉浮实验、磁铁实验、光的反射、力的平衡实验。我们往往想要把一些知识传授给幼儿而拼命去指导幼儿你该这样做,你不该那样做。我们常常会为了所谓的区角教学目标而忽视幼儿在区角操作中的真实意图和真实想法,忽略了幼儿在实验中操作的情感体验。

举沉浮实验为例,以前的沉浮实验,往往只是区分什么东西能够沉到水底,什么东西会浮在水面。在区分完之后幼儿在记录纸上做好记录,这样幼儿会很快失去兴趣。为了更能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体现自己参与游戏的成就感。我们要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尝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在上面的东西沉下去。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自然会激发幼儿多次尝试的兴趣。增加实验难度的基础是什么?是知道幼儿自身的能力。老师知道幼儿自身的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个再有经验的老师也不能在连续观察的情况下说出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谁最清楚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那就只有幼儿自己了。

幼儿在沉浮实验里的表现往往是这样的:把一样样材料分别放进水里,看看能不能浮在水面上,然后分别帮各种材料做好记录。记录做好后自己就万事大吉,任务完成了。有部分幼儿会将浮在水面上的东西,用手按到水底下,然后哈哈大笑。这时,老师要捕捉住这个教育机会,理解孩子的想法:他其实就是想让浮起来的东西也沉下去,只不过方法上是用了手。老师可以趁着幼儿的思维,对他提出要求,你能不用小手也让某样东西沉下去吗?这个要求对这位幼儿来说是顺理成章的,它会引发幼儿思考,如何能让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幼儿可能会想到绑一些重的东西在上面或者用重的东西压在上面等来达到让东西沉下去的目的。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老师要观察幼儿,在幼儿有这样想法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或者是一个不同角度的要求,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老师不去理解幼儿的想法,光想要实现自己所谓的教育目的那就是缘木求鱼。老师要介入幼儿的区角活动,但不是随着自己的意愿介入,而是在理解幼儿想法的基础上介入。介入的时机和方式都很重要,宁可不介入,不可乱介入,不可因自己的教学目的而打乱孩子的思维和操作形式。

二、科学小制作,我看我能行

对于小制作的操作材料既可以是很原始的东西,也可以是半成品,甚至是拆散的成品。我们的目的是让小朋友能够动起自己的手开动脑筋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只要是幼儿喜欢的可操作材料都可以为幼儿所用。以下分三类制作材料来探讨:

1.原始材料,激发潜能

以卷弹簧为例,操作材料只是最简单的铁丝。幼儿通过观察和学习老师或者同伴的操作过程,知道把铁丝卷在圆柱形物体或者其他物体上,再拿下来就能够变成一根特别的弹簧。幼儿做出的成品差异很大,但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够完成。每个小朋友做出来的弹簧都不相同:有的长、有的短、有的胖、有的瘦。每一根弹簧上都印刻着幼儿的鲜明个性。仔细认真的小朋友会把弹簧一圈圈卷得很均匀柔和,大胆的小朋友会把弹簧卷得很有创造力,卷出一整个半圆形或者爱心的形状,甚至还有小朋友卷出了一个葫芦的形状。这是最原始的原材料做东西,东西虽有些粗糙,却也是幼儿喜欢的动手过程。它们最能体现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心中想什么就能做出什么。

2.半成品材料,简便易行

半成品材料如制作风车,幼儿制作的过程有更精细的规则,成品会比较漂亮。风车的叶子老师可以用彩色纸裁好,也可以从网上购买,这种半成品的制作过程往往会有一些小机关和小窍门,需要引导幼儿来发现这些小窍门。发现小窍门的过程可能会经历一些困难和曲折,这是小朋友需要经历也必须经历的过程。有些幼儿往往会在老师制作的时候三心二意,自己认为能够做出来,但在自己操作的时候就会傻眼了。在成人眼里这是眼高手低,在小朋友的世界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学习经历。从不会到会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只有体验到自己做不出来的痛苦,小朋友才会专注地听,专注地做事。在幼儿经历困难之后,再把风车做出来,那么他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甚至是情感方面都会有一些积极的变化。这些点滴的积极变化就是他们成长的足迹。所以说,老师能在活动中教给幼儿,幼儿能学会最好,学不会再在区域中重新学习,那也是一种美妙的学习体验。

半成品的制作还有另外一个妙处,那就是半成品的可逆性、操作性很强。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小朋友不会做了,做不像了,老师还能把它拆了再教一遍重新做。有时候技术性的教也是必要的,小朋友如果连最基础的翻折、拧紧的技能都没有掌握那么自己必定是做不出东西的,更不必谈创作一些新东西了。

3.成品材料组装,感受新奇

对于拆散成品的组装,材料要新颖,要与时俱进。一些新奇的科技产物,小朋友会因为好奇而产生疑问,因疑问而爱上这些小制作。比如太阳能电池板小汽车,通过在太阳下接受太阳光,再把太阳光转化成电能,最后把电能转化成动能推动小汽车前进。看上去很高级新奇的东西,现在也能够为小朋友所用。这些东西还比较便宜,能够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尝试组装。

科学小制作每一个小朋友都很喜欢,通过提供给幼儿原始材料、半成品、成品拆装等来让幼儿做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东西。幼儿做出东西的成就感是千金难换的。小制作的唯一要求就是可操作性,凡是幼儿能操作的都能为幼儿所用。

在科学角需要提供给幼儿充分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和发现。幼儿的发现不仅仅依靠眼睛、鼻子、嘴巴,最重要的是要依靠大脑和小手不断和材料发生良性互动。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好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者,为幼儿投放适宜的材料,让“科学区”因材料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让语言活动活起来 下一篇:如何结合文本训练点,准确设计课堂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