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情感效应

时间:2022-06-21 12:16:52

浅谈音乐教学中情感效应

【摘 要】情是情景、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形成了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师创设一种融听、视、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佳手段。

【关键词】音乐;小学;情感;教学;探索

音乐教学中,“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是主要特点,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赋予激情,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景、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形成了音乐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教师创设一种融听、视、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佳手段。

我作为一名从事音乐教学的工作者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走进音乐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运用知识,最终才能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里,师生地位平等,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由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

教师要具有对学生强烈的爱心和对音乐教学工作的责任心,这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它是基于对献身教育,对教书育人的执著追求,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所产生的一种自觉、真挚的职业感情,这是教学在课堂上实现“情感效应”的基础。作为音乐教师,还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在授课之前,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见解和阅历,通过感情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深刻理解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然后才有可能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要做到既要做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音乐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

二、创造情感效应

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会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善于运用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加强情感效应,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情感效应”的主导方面在于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调动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很有情感,很有激情的人。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一种特定情绪。即对音乐学习期待、企盼、渴望的情绪,这是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教师本身也要善于用感情支配自己,把情感寓于音乐教学之中,用真实、诚挚的情感去启发、感染学生,要做到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感染力为学生示范(朗诵,演唱,演奏,指挥,表演,创作等);以丰富的情感和语言描述、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情感艺术的真谛;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使其会学、乐学,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在丰富多彩的音乐中体验、感受其情感和魅力。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的情感时,要富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在语调、语速上做到恰到好处,力求准确、清晰、抑扬顿挫、生动地塑造音乐形象,同时还要努力做到以“美”促“情”、以“情”入“课”,通过自身情感的充分投入,紧紧地吸引住每一位学生,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中,用艺术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

三、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层来教学

音乐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缺乏活动经验导致他们的情感体验比较浅显,因而在教学时就必须适应其生理、心理特点,进行生动活泼的演唱、演奏和聆听一些愉快活泼、悠扬柔美的歌曲(乐曲)。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知识逐渐拓宽,情感不断丰富,可以逐步扩展到不同情感、富于变化、较为复杂的音乐作品,促使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存储不同情感与相应的音乐语言表现方式的一般规律。例如知道明朗雄壮的音乐多用大调式表现,柔和忧郁的音乐则多用小调式表现;当音乐表现奋发急促时,节奏紧凑而句法短促,表现委婉柔和时,节奏和缓而句法悠长;上行的音调多表现昂扬向上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都是音乐艺术的一般表现规律,再例如,在教唱歌曲《茉莉花》和《长江之歌》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法,感受和体会歌曲不同的旋律走向所表现的相应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学,逐步使学生认知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段,对于音乐表现规律和特点的把握,必须依赖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在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中,用生动的音响激发学生的情感,紧紧抓住“倾听”这一环节,通过音乐拨动人的心弦,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想象判断能力,以获得良好的情感效应。

四、实现情感效应的保证

音乐是以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学习音乐,首要是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紧紧利用教学中各种听赏的环节,通过倾听音乐,拨动学生们的心弦,使其入情,得到美的享受,丰富自身情感。教学中的听赏包括教师的范唱、范奏,同学之间的演唱、演奏和各种音响资料的声乐、器乐曲目,通过各种音响媒体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将自己的全部感受融于音乐作品之中。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启发要重于解说(一些结构较复杂,容量较大的曲目,教师在粗听的基础上可作补充性的解说),如欣赏民乐曲《金蛇狂舞》,可适时提问“这种声响表现了什么”“它在干什么呢,这么热闹”等,提问是引导的好办法,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以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留给学生充分联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通过欣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其沉浸在音乐情感之中,这才是成功的音乐欣赏。

在音乐教学中,要尽量采用综合性、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使之富有情趣性。教师应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在感受歌(乐)曲乐句的练习时,可以用“声势”表现音的时值和音乐的节奏、节拍;在对歌曲进行感情处理时,可让学生发表个人对音乐表现特点的见解,并将不同的处理方案通过实践进行比较,大家唱一唱、听一听,通过比较确定取舍,这种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的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表现的理解,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歌曲表演、舞蹈、演唱、演奏、指挥等,这些方式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和成功欲,以不同的形式塑造音乐的艺术形象,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使其动之以情,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这一过程是在学生巩固和应用认知成果的基础上,向更高的一个层次发展,可以使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的过程中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情感的满足。音乐教学中的“创造”具有广义的性质,并不是指专业性的“创作”,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音乐课上的“创造”包含多方面的内容,用表情和动作表现音乐;用乐器富于情感地演奏乐(歌)曲;简单的节奏或旋律创作练习;为歌(乐)曲编配简单的伴奏;用简单的图画、诗歌表现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等。创造(作)练习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丰富内蕴的能力,力求使每一次表演(创造)都有新的感受,同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把所感受音乐的情绪、速度、节奏、力度、音色等诸元素表现出来,通过音乐创造实践活动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抒发内心的情感。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情感效应这种教学方法,既创造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情感效应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愉悦,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音乐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亚廷.让音乐之美弥漫课堂――例谈小学音乐情境情感教学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

上一篇:毅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灵魂 下一篇: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特点和注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