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灵魂

时间:2022-10-27 06:51:07

毅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灵魂

【摘 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运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知识,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通过体育教学锻炼学生的毅力,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方法。

【关键词】体育;中学;教学;毅力;培养

体育运动是把知识、技能、能力与毅力融为一体的训练过程。学生良好的毅力是提高体育运动成绩的基础。我们如果不认真的对待这个问题,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设计一些有难度、有障碍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学会克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恐惧感,以及对环境的不适应感。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可塑性非常强的年龄阶段,对于学生克服困难、经受挫折、吃苦耐劳等毅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反之,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加以正确引导,错过这个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将会造成意志薄弱、遇到困难、挫折等就会形成退缩不前、经不起挫折的不良习惯。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毅力谈谈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营造愉悦的体育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消除学生在训练中的疲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教学形式,把体育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枯燥乏味的训练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例如:在训练1500米跑步时,教师可以采用龟兔赛跑的形式使跑步训练富有情趣,增强游戏环节。教师在体育课上,通过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不断优化了训练的方式和方法,更新训练策略,采用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毅力。

二、激发学生体育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在运动需要的推动下,促进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所谓内部体育动机,一般指参加体育活动者认识到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由其活动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内部体育动机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力量,是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强大动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合理的激发学生内部体育动机的策略,引导学生对体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产生兴趣,着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调整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觉自愿持久地从事体育活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益而达到培养毅力的目的。

三、教师要率先垂范,培养学生的毅力

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要想培养学生的毅力,教师本身就要具备顽强的意志。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解动作要领,还要以身示范,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的技能和技巧;教师要以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去影响和带动那些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尽可能地缓解他们在训练中的紧张情绪以及恐惧心理,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体育训练已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体育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的意志力。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呢?一是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动机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力,运用行之有效的导入教学法。二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选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例如用善意、肯定的语气,来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训练,或是督导他们进行持久训练,在训练中不断磨炼他们的意志力。

总之,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磨炼他们的毅力,并在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的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培养不畏艰难、经受挫折、吃苦耐劳的毅力。

参考文献

[1]杨巨才.谈中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

上一篇:论少先队工作的策略 下一篇:浅谈音乐教学中情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