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小梁切除术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的探讨

时间:2022-06-20 10:45:02

复合小梁切除术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的探讨

摘 要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两组青光眼滤过术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病例通过术中使用丝裂霉素(MMC)、可控巩膜缝线使术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滤过通道形成,减少瘢痕化,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无出现持续性低眼压及顽固性浅前房,视功能相对稳定。结论:该方法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 复合小梁 滤过术

资料与方法

复合小梁组(治疗组)共22例,22眼,男13例,女9例,年龄45~77岁;传统小梁咬切组(对照组)共20例,男11例,女9例。患者均是闭角型青光眼入院,经药物控制眼压于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结膜充血明显改善,角膜水肿消退,瞳孔缩小或不缩。控制眼压后视力情况:最好0.6,最差眼前指数,房角镜检查均为窄Ⅱ~窄Ⅳ。全身无手术禁忌证。

手术方法:常规球后麻醉或球周麻醉。治疗组: 做以角巩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再做以角巩膜缘为基底,12点为中心,底边长5mm,宽3mm的1/2层长方形巩膜瓣。用5mm×4mm大小的干棉片两片浸泡浓度为0.25~0.33mg/m1的丝裂霉素C(MMC)后于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放置5分种。MMC的浓度及放置时间视 患者年龄和术眼炎症控制情况而定,年龄越大,MMC浓度低,放置时间短,如结膜较薄,球筋膜 薄弱,结膜瓣下不放置MMC棉片,除去棉片后,用BSS250ml充分冲洗。 巩膜瓣下切除小梁组织 约1mm×2mm,相应虹膜剪除,形成周切口。巩膜瓣两顶点各缝合1针,两腰部各作可调整缝线1针, 球筋膜间断缝合3~4针,结膜瓣连续紧密缝合。对照组:巩膜瓣形成前所有步骤与实验组相同。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不放置MMC棉片, 直接于巩膜瓣下切除小梁组织约1mm×2mm,相应虹膜剪除,形成周切口,巩膜瓣两顶点各缝合1针, 两腰部不作调节缝线,结膜瓣连续紧密缝合。

结 果

治疗组所有术眼视力与术前一致。对照组8例术眼视力与术前一致,12例术眼视力较术前轻度下降。 术后1周内每天裂隙灯检查。治疗组:结膜反应轻,角膜无水肿,2例浅I浅前房,2天后自行恢复(9%),其余前房正常深浅,瞳孔大小与术前无明显差别;对照组:结膜反应较重,10例内皮混浊,轻中度,18例浅Ⅱ浅前房,术后1周出院时仍未能恢复(90%),房水有炎症反应,虹膜部分后粘,用阿托品或托品酰胺散瞳,全身加用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后好转。 术后浅前房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滤过泡形态:根据kronfeld分类标准,将滤过泡分为以下4型[1]:Ⅰ型:微小囊状型,Ⅱ型:弥漫扁平型,Ⅲ型:缺如型,Ⅳ型:包裹型。治疗组病例Ⅰ型13例,Ⅱ型9例,无出现Ⅲ型Ⅳ型。对照组病例Ⅱ型11例,Ⅲ型5例,Ⅳ型4例。

治疗组术后眼压于5~17mmHg波动,均低于17mmHg。可调整缝线,14例术后4天拆除,8例术后8天拆除,全部患者术后2周拆除结膜缝线,结膜无渗漏。对照组术后眼压均低于17mmHg ,全部患者术后8天拆除结膜缝线,结膜无渗漏。

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随访,治疗组眼压控制正常,结膜滤过泡弥漫性隆起。无出现持续性低眼压及无顽固性浅前房,保持稳定的视功能。对照组4例出现顽固性浅前房,全组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白内障,视力较术前低1~2行以上。

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法进行统计。

讨 论

MMC是一种抗代谢药物,由头状链霉菌产生的乙撑亚胺类抗生素混合物中的一种成分,具有烷化作用,与DNA分子的双螺旋形成交联,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抑制增殖期DNA的复制,对增殖各期中的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同时也作用于静止期细胞,因而可用来阻止手术区的血管再生[2]。MMC在低氧情况下活性增高,抗增殖作用强,并且作用于所有环节的细胞,当药物接触时,无论是否正在合成DNA将都被抑制,MMC接触结束后细胞也将不能增殖。

巩膜瓣与巩膜床之间应用了MMC,使瓣与床之间的“空间”加大,间接地抑制了愈合早期成纤维细胞的不断增殖,使滤过口通畅,滤过道形成。结合可调节缝线的缝合及选择性时间及数目的缝线拆除,使前房形成稳定,眼内结构及内环境基本不被打扰,最终形成无血管化的功能性滤过泡。本文治疗组病例在滤过性手术中应用MMC和可控巩膜瓣缝合,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达100%,术后眼压控制在17mmHg以下,保持术后早期前房的稳定性,有效地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抑制滤过道处结膜下的纤维化,术后根据前房和滤过泡情况,通过可控缝线的拆除,使术后滤过量控制在满意水平,保持稳定的视功能。使用MMC可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术后长期低眼压,结膜伤口愈合不良,滤过泡感染渗漏,角膜内皮毒性损害,眼内炎,巩膜和角膜溃疡,巩膜软化等。所以术中务必注意应用MMC后要用足量BSS充分冲洗,并避免MMC进入前房,结膜缝线延期拆线,通过上述方法,可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咬切术,术后浅前房达到90%。浅前房的危害:角膜内皮失代偿、角膜水肿、白内障、虹膜前后粘连、房角闭合,几乎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脉络膜脱离。低眼压是脉络膜脱离的主要原因,而脉络膜脱离又反过来通过减少房水生成及加强房水从葡萄膜-巩膜途径排出,从而加重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本组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

究其原因,术后早期前房浅、不稳定,滤过过强,滤过道纤维瘢痕化,从而导致手术效果不理想。

参考文献

1 唐.刘磊,等.丝裂霉素在难治性青光眼滤过术中的应用.眼科,1995,4:22.

2 Shields MB,et al.Am J Ophthalmol,1993,116:673-683.

上一篇: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探讨 下一篇:山莨菪碱穴封与思密达口服治疗婴幼儿腹泻1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