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时间:2022-06-20 07:27:27

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摘 要】 根据《标准》的目标,新教册的特点,教师应该从知识与技能出发,把学生接触的新概念进行惟妙系统的区别,使学生的知识“竖成线,横连片”;设置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 键 词】 数学;有效学习;引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所提出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即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教科书(新教材,如北师版,华师版等)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索与交流、实践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达到《标准》所设置的课程目标。

然而7~9年级的数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数学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如何在此阶段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呢?我将从以下四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注重引导学生学新数、新概念

新数:如七年级引入的负数、有理数。八年级引入的无理数、实数等。即新数、新概念,那么如何让学生快速而有趣地建立起负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概念,是新教材的出发点,也是新课标的目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让学生阅读七年级数学(上)有理数一章中的引言,让学生从内容中找出与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不一样的数,如:-3,-4,吐鲁番盆地的高为 -155米等。其次,分组讨论、发言,列举自己见过的象形如-3、-4、-115这样的数的实际应用(多数学生会回答说在电视节目——天气预报,如-2℃,表示零下2℃,这是生活中的数学),然后让学生自己学教材“数怎么不够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负数与正数的概念。再次,教师思路点拨:①像小学学习过的数(零除外)都是正数,给这些数前面加上“-”号即为负数;②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界线,大于一切负数,小于一切正数,零表示没有,但零在实际生活中却表示实实在在一个数(如0℃);③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进而举例说明数学中为什么引进负数、有理数,这是人们生活中记数的需要,也是人们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人为规定的,正如“3∶0”从数学的角度看是错的,从体育竞技中记分的需要则是正确的;④引入负数,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总之,每一个新数、新概念,要让学生先学,后教,再联系实际,纵横比较,使概念系统化。

综合上述,每当学生接触到一个新概念、新数,均要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实践、交流达到快速理解、掌握的目的。

二、灵活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概念多加比较

灵活掌握“正负号”与“加减号”的正确使用是学好有理数、实数运算的前提,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应正确帮助学生进行区分。式子(-4.5)+(-3.2)-(-1.1)-(+1.4)中,数字前面的“+”号和“-”号,是表示数的正负性质的,分别叫做“正号”和“负号”,又叫做性质符号。括号之间的“+”号和“-”号,是表示数的运算方法的,分别叫做加号和减号,也叫做运算符号。

因“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原式中的运算都可变为加法运算:(-4.5)+(-3.2)-(-1.1)-(+1.4)=(-4.5)+(-3.2)+(+1.1)+(-1.4),省略式中的加号,则有-4.5-3.2+1.1-1.4,除第一个数前的符号是性质符号外,其他各数前的性质符号都转化为运算符号了。因此,此式可有两种读法:一是“求负4.5,负3.2,正1.1,负1.4的和”;二是“负4.5减3.2加1.1减1.4”。

总之,对邻近概念和易混淆概念的准确使用,要进行全面引导比较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娴熟。

三、合理引导和启发学生探索规律

数学思考,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数学知识,但让学生合理、快速、准确地探索规律,并用符号表示规律,用代数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一定的困难,需教师合理地启发引导。

(一)记住一些常见数的代数表达式,形成思维定势

1. 三个连续整数可表示为:(n-1)、n、(n+1)(n是正整数)

2. 三个连续偶数可表示为:(2n-2)、2n、(2n+2)(n是正整数)

3. 三个连续奇数可表示为:(2n-1)、(2n+1),(2n+3)或(2n-3)、(2n-1)、(2n+1)(n为正整数)

(二)多策略思考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求1+2+3+…+n的和

方法:棋子摆放、分析、归纳、推理、猜想。

用棋子摆出图(1),(2),(3),(4),(5),数一数:摆图(1)用_______个棋子;摆图(2)用_______个棋子;摆图(3)用_______个棋子,摆图(4)用_______个棋子,摆图5用_______个棋子;依此规律摆第几个图形需_______个棋子。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分析:按图(1)~(5)规律摆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要计算出棋子一个数采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以图5为例:梯形上底长为1个棋子,下底为5个棋子,高为棋子层数5)

归纳:设棋子总数为S

图(1):S1==1

图(2):S2==3=1+2

图(3):S3==6=1+2+3

图(4):S4==10=1+2+3+4

图(5):S5==15=1+2+3+4+5

推理猜想:Sn==15=1+2+3+……+n

即:1+2+3+……n=

说明:通过实践证明此方法(数形结合)学生容易理解。

(三)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的合理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在下面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3、5、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做法:

(1)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中可能隐含的规律,相互讨论交流。

(2)下面是学生可能给出的一些答案:

①在横线上依次填入9、11、13形成奇数列;

②在横线依次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1;

③在横线上依次填入27、181、4879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8。

(四)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那么搭4个、6个正方形需要几个火柴,通过动手操作可能有平面的摆法,也可能会出现空间几何体的摆法。

总之,根据《标准》的目标,新教册的特点,教师应该从知识与技能出发,把学生接触的新概念进行维妙系统的区别,使学生的知识“竖成线,横连片”;设置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傅佑珊. 初中数学知识精要与学习方法[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2] 巩子坤. 数学知识的特征与学习方式的有效选择[J]. 中国教育学刊,2005(11).

上一篇:浅议小学音乐课中德育的渗透 下一篇:作文,不妨让学生从模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