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环境问题中农民的行动逻辑

时间:2022-10-26 08:38:45

浅析农村环境问题中农民的行动逻辑

【摘要】我国地区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环境却为农村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代价,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已相当严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环境问题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由此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显著。为什么农村的环境问题如此难以解决?要想改善农村的环境,除政府投入、环境治理技术之外,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也许我们可以在农民行动逻辑中找到出路。

【关键词】东北农村;生态环境

目前,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我们无可厚非,但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和违背了自然的法则,因此,虽然农村的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农村的环境不再像以往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在农村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农民与农村环境密切相关,他们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环境的质量。目前农民在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当中扮演着污染者与受害者双重角色。由此看来农民在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作用和影响还有必要做深入的考察。

1.农民在农村环境问题中行动逻辑的表现

1.1农民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行动逻辑

农民在目前更多关注经济效益社会背景下,已经放弃了传统的休耕、轮耕这些有利于土壤保护的耕作方式,他们想方设法地增加耕地面积以期增加收入。农民的收入的确在短期内有所提高,但是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惨重的。人们不恰当及过度地使用土地,使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土壤肥力减弱。农民在追求个体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这种做法对自己的长期影响。此外为了扩大可耕地面积,村民盲目毁林开荒、开垦坡地,结果因森林的消失而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功能也随之丧失,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平时干旱加剧,夏季雨期又暴雨成灾。暴雨和洪水冲走了大量地表土,也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这种只顾眼前的利益做法使自己陷入无力改变或难以改变的困境。每个人都想从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忽略了土地资源作为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造成了集体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所以农民这种看似理性的个体行为最终陷入了集体非理的困境,这样农民就成了环境破坏的短期受益者和长远的受害者。

1.2农民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行动逻辑

在农村,水资源大部分用于灌溉,灌溉方式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持续和合理地利用。现在农民所采用的灌溉方式主要是漫灌和浇灌,这两种灌溉方式使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很多,很大一部分水在渗入地下之前已经在空气中蒸发了。这种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可用来灌溉的水资源减少,在农业用水高峰的时候,地下水供应面临危机,有的农作物由于缺水产量相应减少,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减少。水污染是农村面源污染的表现形式之一,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污水灌溉,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污染等。水是可再生的资源,在农村社会中,河水与地下水可以无偿使用的。因此,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无偿性和非排他性,农民对其利用过程中所体现的行动逻辑是以最少的成本来实现对水资源最大的利用,而且农民都不愿意改变自己这种利用方式。

1.3农民在生活污染中的行动逻辑

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粪尿污染。洗衣、做饭、洗浴及其它零散用水是生活污水的主要来源。农民的生活污水排水设施有渗井或排水沟。随着村民居住密度的增加,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民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日用生活工业品的使用不断增多,这样使得灰色污水和黑色污水远远超过自行恢复和处理的限度。污水渗井使村庄居民居住区及其附近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被不同程度的污染。当饮用水源在村中污水排放半径内,饮用水为浅层地下水时,渗井所产生的污染问题便表现得更加突出,影响村民的饮水安全。农民对生活垃圾所采取的简单的处理,虽然便利了自己的生活,但是长此以往,生活垃圾会压缩他们的生活空间,严重影响居住区的空气、水资源的质量,危害农民的健康。

2.农民在农村环境问题中行动逻辑的社会特征

2.1农民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利益驱动性

农民作为理性的社会行动者,在其社会生活中,总会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价值取向和追求。无论农民采取何种行为,其行动的目标最终会指向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农民出于生存的需要,他们所考虑的是如何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利用自然,所有的活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希望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利益。

农村的土地、水河生活环境都是全体的农民共同所有的公共产品,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对环境使用的权利,个体对其过度利用和破坏的效果对其自身来讲不是很显著的,而且其他的人也都这么做。某个个体做出的环境保护的行为,在其他人没有采取同样的做法时,那么别人就搭了自己的“便车”,在权衡自己的得失之后,理性的个体不大可能这么做。他也会继续像其他人一样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因为,自己破坏的成本会分摊到集体中所有人的身上,而自己的收益回远远高于自己所需支付的成本。

2.2农民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行为具有差异性

社会行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空间里发生的。农民的行动是在农村社会大的空间背景之下发生的,按照社会空间是否可以共享可将农民的环境行为空间分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两种类型。农民的环境行为就分别发生在这两种不同的空间之中。私人空间是农民的一种私人物品,他们都会对其加以爱惜和保护,有时可以为了保护自己私人空间而不惜采取破坏公共空间的行为。农民的集体行动问题多发生在公共空间。因为公共空间对于每个农民都是平等的,它不应排除任何人,正是由于公共空间的平等性和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想将其对公共空间的利用实现最大化,竞赛似地疯狂的利用公共空间,使得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与私人空间相比,公共空间总是遭受更多的破坏,而且公共性的程度越高,能够享受其成果的人越多,个人为其做出的努力所获得的回报就会越少,所以人们就越不愿意为之努力和加以保护,这样公共空间受到的破坏就更加严重。

3.农村环境问题解决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农民行动逻辑的正向引导中探索路径。在农村社会中,农民对环境并只是利用和破坏,也有对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的一些行为,虽然这种行为并非直接出于保护环境的目的,而且环境保护行为的成果已经远远被其破坏的后果所遮盖和抵消,或者说农民们对环境破坏的后果已远远超过了环境保护行为所起到的作用。通过的一定途径将农民的理性引入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去,培养在环境保护中的理性,使其用生态理性来塑造自己的行为。通过培养农民的生态理性来实现农村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查尔斯·哈柏.肖晨阳等译.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34~335.

[2]洪大用.试论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学的阐释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报.2002,(5):58.

[3]Maciej Dzikiewicz.Activities in Nonpoint Pollution Control in Rural Areas of Pol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0,(14):429.

上一篇:创设情境 给创新一片飞翔的蓝天 下一篇:浅议小学音乐课中德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