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具使用

时间:2022-06-20 04:33:2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具使用

传统教学比较注意直观演示,不太重视学具操作。直观演示的操作者是教师,学生只是观察者,是在被动地接受学习。学具的操作者是学生,可以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主动接受学习,教师只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新课标》指出: “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使用学具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是“感知一表象一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2 使用学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然后,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这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在讲“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让学生从家中找来一些各种形状的小盒子或积木等物体;上课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体会出这些形体的特征。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教学环节,在手中任意摆弄学具,提高学生的兴趣,对这些形体的认识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好许多。最后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形体或实物进行任意拼摆,学生的兴趣更高了,每一个学生都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拼摆着各种物体。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兴趣一直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

3 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刚进校的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学具,我们可让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如拿出8个小木块,把他们分成两部分:左边摆5个小木块,右边摆6个小木块,比一比哪边多;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后,拿出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围成各种图形等。又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人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也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操作能力,也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 使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曾说:“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教学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此类型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作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创新意识。

上一篇:试谈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下一篇:培养情感态度实施情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