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题情境下“浸润式”阅读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6-20 03:09:55

浅谈主题情境下“浸润式”阅读的有效策略

[摘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浸润式阅读能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择适切的主题,创设合理的情境,以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交流分享、思辨提升,通过浸透着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化作品熏染学生的心灵,逐步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浸润式阅读;主题选择;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新课改关注的重点之一。在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语文卷中,阅读理解题占的分值基本上都在30-40分。有人曾断言“得阅读者得天下”。而事实上,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大多数师生头疼的问题:教师觉得语文阅读头绪多,不好教;学生觉得语文阅读无从下手,不好学;师生忙忙碌碌辛苦三年,阅读的成绩却难有提高……

因此,我们尝试开展主题情境下“浸润式”阅读教学的研究,逐步通过“主题引读”、“随性自读”、“任务导读”、“互助辩读”“项目研读”等五个环节,着力构建以学生的“读思说辩”为一体的阅读教学新范式。

一、以“主题引读”提举纲要

【案例一】七年级调查问卷(部分)

1.你经常阅读哪些课外读物(可多选)____

a.文学名著 b.教辅资料 c.青春文学 d.网络小说 e.童话动漫

2.你喜欢阅读哪些主题的书或文章?(可多选)____

a.校园生活 b.神魔科幻 c.民俗风情 d.自然风景 e.人间真情

3.你喜欢阅读哪一类写法的书或文章?(可多选)____

a.随笔式 b.说明类 c.议论类 d.诗歌类 e.抒情类

4.……

初中学生阅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课内外读物不仅量大,而且内容繁杂。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广泛阅读又不至于茫然无所从?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我们在实施阅读教学前,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海选”学生所喜欢的阅读主题,然后结合教材单元要求,在七八两个年级确定每个学期四项阅读主题,以此引领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向。例如:七年级上学期有金色年华、多彩四季、童话世界、名著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下学期有民俗风情、幸福生活、人生感悟、名著阅读(《西游记》)。这种带有指向性的主题阅读,m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阅读的乐趣,但是由于阅读主题相对比较宽泛,学生依然有很大的自主性选择权。

主题阅读便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也便于教师利用课内外读物的关联性,在共同的主题下进行深入有效的研讨和交流分享,促成语文课堂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彩,推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同时,学生的主题阅读需要教师共同参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主题阅读倒逼着教师也要深入阅读,使“师生共读”成为一种可能。

二、借“随性自读”张扬自我

【案例二】“老师,上周你让我们自己选择一两篇近现代的著名写景散文,我找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在阅读之后,我觉得朱自清描写出了月夜下荷塘朦胧的美,但他在文中流露的感情不太好理解……《海滨仲夏夜》除了描写落日和傍晚时分沙滩上景色的变化,更多写的是人们享受劳动之后的幸福感……我觉得散文都是在情景交融中反映出作家内心独特的感受。”

――摘自苏教版七年级(上)散文单元教学前的阅读交流

“随性自读”顾名思义,就是在新课教授之前,让学生在一定的阅读主题下自主选择同类文章自由阅读的过程。这与我们经常说的预习有根本性的区别,课前预习往往从课文本身出发,带着明确的针对性,以熟悉课文内容,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为目的。这样学生虽然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但却破坏了课文的神秘性和新鲜感,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纠结于课文之中,更容易给学生带来误解,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前,先由教师选择一些与课文同一主题的资料,也发动学生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同主题的资料作为补充,构成一定量的基础性阅读文本,再按照“阅读指南”的要求广泛阅读。我们认为初中生在进入课堂时,其本身就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带着自己的经验来学习当前的知识与技能,而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有差别的。“随性自读”进一步丰富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使每一个学生对这一主题下的文本有自己独到的阅读体会和感受,既可以与课文学习内容形成呼应共鸣,也可以引出差异比较。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在文本自读后的收获决定了接下来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的选择和阅读指南的设计,引导学生能真正沉下心来阅读。

三、用“任务导读”突破难点

【案例三】《春之怀古》是一篇贮满诗意的写景抒情散文,前面6小节除了个别句子,都在利用多种手法展现一个仪态万千的春天。优美流畅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描写把人们带入一个春花烂漫、春意盎然的美妙境界中。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散读,读完后请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美丽的?2.作者给我们营造一个怎样的春天?3.作者在描写中通过什么方法,把无形的春天写得如此精妙?

――《春之怀古》阅读教学导读要求

正如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所说:“语文课堂要有语文教学的味道,不能没有读书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个体,当他在朗读课文时,必然带着自己的经验,凭借自己感受,在课文的情景中,感知内容,品味语言,吸收营养,体会内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只要读熟了,读透了,那么教师只需帮助梳理思路和结构就行了。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就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读懂读透文本。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是不受限制的,可以多角度全方位认知,是一种松散的自由的学习状态,但课堂教学是受到时空的约束和限制的。因此,对学生的课文阅读需要通过更明确的任务加以规范、驱动和疏导,让文本阅读上升为任务明确,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果、有评价,能长期持续发展的学生研究活动。通过这些预设的导读任务,不仅有利于学生比较全面理解文意,突破难点,而且能对自己原有的认知和观点完成提升和再认识。当然,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生成新问题,引发新热点,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进度和问题难易程度灵活应对。

上一篇:机械设计加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特色化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