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任务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0 09:39:03

试论任务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任务分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积极进行任务分析才能更加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与任务。小学数学知识一般都具有实践性、情境性以及个体性等特征,特别是在当今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将任务分析方法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异常必要和重要。鉴于此,本文拟从任务分析理论、任务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

【关键词】任务分析 小学数学 教学应用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以前单纯强调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转向教授学生如何进行高效学习,任务教学方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出现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任务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任务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很有意义和价值。不过,在对任务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任务分析的基本理论。

1.任务分析理论

对于这个问题,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我们主要可以从任务分析的内容和任务分析的目的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任务分析的内容。任务分析的内容又可以分为学习有不同类型、学习有层次性以及学习类型不同,学习条件也不同等三个部分。学习的类型是不同的,有言语信息学习、认知策略学习以及劳动技能学习等,学习还是有层次的,有高规则学习,有简单规则学习等,除此之外,学习类型的不同还决定着学习条件的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任务分析的目的。任务分析旨在揭示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学生能力或倾向的形成条件,并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是为了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任务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接受能力还很不强,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情境性等特点,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较好的自我思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这种要求,所以迫切需要将任务分析方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我们可以对任务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分为学习起点的确立、使能目标的分析以及支持性条件的分析等三个方面。

2.1学习起点的确立

一般来说,学生在进入一段新的学习阶段后,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的制约,因此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在开始新的教学任务之前,教师也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与习惯等,对起点目标加以确定,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起点目标。

2.2使能目标的分析

所谓使能目标就是指在达到终点之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使能目标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来说,上一阶段任务的完成与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下一个阶段学习能否顺利进行。不过,从微观角度来看,在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开始之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而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些因素又都不会产生很大影响。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其知识点相对较少,分析的使能目标也较低,可以为下一个阶段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

2.3支持性条件的分析

所谓支持性条件就是指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要分析学生的原有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对其支持性条件进行分析,以确保任务分析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对支持性条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支持性条件它不是构成学生高一级能力的组成要素,它只是有助于新的高一级能力的出现。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支持性条件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分析,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3.结语

任务分析理论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而出现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学习效率等,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加以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任务分析法在未来教学中必将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本文从任务分析理论、任务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在具体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要加以规避。

【参考文献】

[1]赵红丹.运用“任务分析”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与体会[J].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专辑,2010,33(10):73-75.

[2]华瑛.小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发展轨迹的个案研究――基于“确定位置”的数学任务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0(6):221-224.

[3]李东民.“任务分析”理论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研究学园:教育科研,2011,10(11):172-172.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下一篇:构建师生和谐的高效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