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时间:2022-06-20 09:26:04

湖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摘要: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增强,而是包含文化在内的综合提升。湖南是我国内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之一,文化资源作为湖南重要的资源要素之一,要发挥其价值,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必须以文化为平台,构建适应于湖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单方面的突飞猛进,还需要充分体现其内在要素结构的协调。换言之,地区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增强,而是包含文化在内的综合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地区的发展将民族素质、文化传统看成与经济物质同等重要的因素。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完全能发挥重大的作用。湖南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拥有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浓厚,如何应用文化上的优势发展经济,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是我们必须审视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上,有一点得到大家的共识,即要增强地区发展的推动力,减少阻力,要解决各个地区发展的相容性、协调性,就必须不断融会人类社会的先进文明。没有任何一个地区仅靠经济的强大就能长治久安,那些成功并维持了发展地位的地区一定是向社会提供了某种文化或制度。所以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经济物质因素是地区发展中“硬”的部分,文化则构成“软”的部分,两者有机联系,相互作用。

文化的发展不像经济那样易显成效,经济物质在短时期内就能获取,但是文化需要更多的立足于自身,在潜移默化中积淀。因此经济易求,而文化需要一个长期培育和积累,其影响也不如经济的立竿见影。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和有形载体,文化是经济的无形延伸。总书记的三个代表能很好的诠释这一点。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先进文化,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一个有着强大经济背景地区的文化具有更具有诱惑力和渗透力,只有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一个地区的优势。现实往往很多的物质产品都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在使用中展现其精神效用。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特殊形式存在,更应打造属于自己民族的品牌,设计的产品或服务应充分包含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加深人们对自己民族的理解,适应市场的竞争,利用文化去争取经济的一杯羹。

二、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湖南是我国内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有一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及2个享受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县区。此外,还有7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半数的县、区,99个民族乡。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五普”统计数据,全省少数民族人口达641万余人。全省55个少数民族中,世居的有8个,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人口达639万余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7%。湖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独具魅力,特别是湘西、湘南,独特的美景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土家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风雨桥,苗族的刺绣、蜡染,演绎着古老而瑰丽的历史文化蕴涵。火把节、芦笙会、四月八、毛古斯舞,飘逸着浓厚的民族情愫。维吾尔族人热情奔放,喜歌喜舞。维吾尔族血液之中渗透的诗、歌、乐、舞汇集的木卡姆艺术传达着民族宗教礼仪和警示箴言,传诵着乡村俚语。苗族能歌善舞,每年踩花山时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舞蹈,谈情说爱,戴高贵富丽银冠着精美花饰百褶裙的姑娘,展现了风姿绰约的美丽,也展示着民族的精湛银饰工艺和蜡染刺绣服饰工艺。壮族外柔内刚,才思敏捷,以歌述志传情,三月三的“歌圩”青年男女起舞欢歌传唱着山歌好比春江水[1]。

三、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文化资源作为湖南重要的资源要素之一,要发挥其价值,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必须以文化为平台,构建适应于湖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保护,更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使其服务于地区经济,让经济与文化在市场机制中相互融合,实现共同繁荣。

民族文化产业的构建必须结合民族文化的特点。从上面对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分析我们能看出,“诗、歌、乐、舞”是湖南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产业开发价值。在保护扶持的前提下对这些资源特色加以开发利用,就能形成规模巨大的文化产业群。有学者指出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城市,应建以长沙为轴心的中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区[2]。

1.以民族特色产品为依托,促进民族文化走出去

要发挥民族文化的价值,首先必须让民族文化能走出去。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宣传湖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打造精品,树立品牌。苗族的刺绣、蜡染作为传统的艺术工艺已经广为人知,但是其银饰的加工工艺和服装的制作工艺并没有生产出更多吸引人的产品。民族产品的设计必须以市场为依托,产品设计应趋向于多元化,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产品还未能进入世人的视线,仅仅在民族内部流传。观念创新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这需要政府加强引导,改变民族人自己的观念和习惯。对自己民族的产品进行包装上市,让更多的人通过产品去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信息。

2.以文化旅游为战略突破,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繁荣

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再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以地域性的形象色彩和本土文化吸引全球的观光,是宣传、发展、利用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着先天的关联。湖南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缺乏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深度不够。如能以文化艺术为战略,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内涵为特色,搭建区别于一般旅游的形式,丰富旅游的内涵,从现象旅游到文化旅游,必定在经济和社会效益都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3.以产业政策为蓝本,坚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符合产业政策法规,政府应加强对民族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对能真正发展为产业的文化应去粗取精,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一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社会效益为第一,让群众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精神效用。同时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打破文化只能官办的传统思想,改变政府对文化经营的垄断,依靠市场来运营,制定秩序规则,保证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文化产业遵循市场规律去运营时,文化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循艺术生产其自身的规律,不能只看到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3],否则急功近利,设计的产品与文化似是而非。

参考文献:

[1]王雅荣,张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推进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9):106-108.

[2]胡静,顾江.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经济管理,2007(21):62-64.

[3]庄万禄.论四川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3):33-37.

上一篇:天津滨海新区高科技产业投融资的途径与创新机... 下一篇:云南省农户工资性收入比例偏低问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