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时间:2022-06-20 06:50:18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摘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的本质属性,是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因此数学教学应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学会学习。

【关键词】 学生主体性 实践 感悟 学会学习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是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的本质属性,足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才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因此,数学教学应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台作交流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学会学习。

1.课例分析――思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老师整堂课的基本教学形式是教师在黑板前讲题(确切地讲是做题),教师是演员,学生仅是观众,没有动起来,这种“独角戏”、“一言堂”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也有一些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腑,自主构建数学模型,探究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全面地动起来。同样的内容,不一样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的差异显然,其原因就是能否在数学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些教师缺少让学生动起来的意识:有些教师有意识,却处理不当;当然也有不少教师能应用自如。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利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

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更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在课堂上,我们应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数学。在动中教、在动中学,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2.教学实践――寻法。由于高中数学的高度抽象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再加上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部分学生羞于开口说话,主动参与活动意识不强。面对这样的群体,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我们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推进新课程改革。

2.1 创设问题情境。以指数函数的教学片断为例:

2.1.1 折纸实验: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再~次对折……依次下去的次数与纸的层数有什么关系?

师:以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记录,完成上面的小实验。(学生一下子动了起来,教师观察学生操作记录情况)

师:我们不可能一直这样操作下去,你能作一般的推广吗?

教师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出了纸的层数y与次数y的关系:y=2x。

2.1.2 要求学生四人讨论解决下面小故事中的问题。

半中折半:有人要走完一段路,第一次走这段路的一半,每次走余下路程的一半,请问最后能达到终点吗?

这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各小组讨论开了。学生代表总结了小组讨论结果。小实验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数学在“动中学”的思想。小故{l_f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使学生形成了对指数函数的初步日J象。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轻易地给出指数函数的解析式,重知识传授,轻知识体验,学生感受不到数学源于生活,抓不住数学的本质。创设学生欲知、欲究、欲得、欲进的各种良好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氛围。让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此堂课同学们的参与及思考的热情如此之高,主要是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以及参与实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乐趣。这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动了,课堂活了。

2.2 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动”起来。无论是先进的理念还是丰富而新颖的内容,真正要在课堂上落实好就需要有适当的教学模式。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很重要。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而且要有扎实的教学技能。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某教师在“随机事件的概率”一课中,以身边的趣事、生活的常识吸引学生,以有趣的古典故事调动学生,利用多个实验使学生探索实践、建构知识,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围绕概率定义产生的思维过程,从定义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两方面不断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以研究者和探索者的身份,参与随机事件发生频率的统计规律、概率定义的抽象概括过程,设计上体现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等基本原则。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尽量为他们提供思维策略上的指导。在教学中,建立起学生、知识和教师三者之间的立体信息交互网络,并注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人机之间的双向交流。整堂课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

上一篇:新课改怎样培养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下一篇: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