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王斌余杀人该当何罪?

时间:2022-06-20 05:30:10

王斌余“激愤行凶”

现年28岁的王斌余,出生在甘肃省一个小山村。17岁时,王斌余开始外出打工。

2003年下半年,王斌余来到了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的一个工地,包工头吴新国是工地负责人。今年5月,王斌余因家里急需用钱,加上他不打算干下去了,就找到包工头想要回所欠的工钱,未果。他先后找到劳动部门和法院,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5月11日夜,王斌余和弟弟来到吴新国的住处索要生活费。吴新国不肯开门,却打电话给附近水果店里的手下领工吴华,正好王的工友苏志刚也在,就先行过来劝解。随后,苏志刚的父亲苏文才、妹夫吴华、妹妹苏香兰相继闻声而来。在劝解中,双方发生争吵,苏文才打了王斌余一个耳光,王斌余暴怒,掏出随身携带的折叠刀朝吴华捅了一刀。接着其他三人相继被捅倒。吴新国的妻子扶着被捅伤的苏志刚蹲在墙根处,也被王斌余用刀捅成重伤。吴新国从隔壁小店里打110报警出来,被王斌余发现后狂奔,王持刀相追。

几分钟后,王斌余追不到吴新国又回到现场,对倒地的四人进行第二轮捅刺。然后“打的”到黄河大桥,将刀具扔进黄河,洗了洗手上的血迹,再“打的”到最近的公安派出所自首。

6月29日,宁夏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王斌余死刑。

该不该判处死刑?

该案及判决经媒体报道,立即引起极大的关注,同情者有之,谴责者亦有之。

王斌余案的一个焦点问题是,王斌余该不该判处死刑?

许多网民和法律界人士认为,不应当对王斌余处以极刑。一些法律学者认为,如权利保障机制低效,民众对有关权力机构失去信赖,致使弱者在走投无路时,往往采取暴力性、“非理性”的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单方面地严厉追究其刑事责任,是否公平?也有论者从专业角度提出可利用“期待可能性理论”或引入“量刑调查报告”制度,适当减轻王斌余的刑罚。

对此,持相反立场的人则认为,王斌余行为虽有可悲悯之处,但是并不足以免除其死刑。也有人认为,被害人不应当替全社会承受制度性的悲剧。王斌余杀死的并非是欠他工钱的人,而是王斌余的工友和工友的亲属。那些同情王斌余并呼吁免除其死刑的人,是否漠视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争论还在持续之中

王斌余一案引发的争论还在持续之中。论辩的重点,也波及到对讨论本身的反思。有媒体认为,在该案二审尚未作出判决前,这种讨论是不是一种“舆论审判”?是否会干扰司法裁判?媒体及专业人士是否应恪守自己的专业操守和职业准则?

王斌余杀人案折射出了目前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方面的严峻形势。行政执法不力、司法救济成本高昂,社会对权力救济机构普遍缺乏信赖,凡此种种,常常让农民工采取极端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王斌余杀人案是一系列事件中表现得颇为极端的一个新例。它揭示了我们这个转型社会的深层矛盾。

截至本刊发稿时,围绕这个案件的争论还在继续,二审判决还未作出。

本刊记者汪海明据相关报道整理

上一篇:关键在于政府公共行政改革 下一篇:面对“资源终结”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