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最忆是江南

时间:2022-06-20 04:13:09

江南是中国最美好的地方之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古代诗词名家吟咏江南的名句千古传唱,保持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江南,变幻着四季轮回的绚丽色彩,寄托着中国文人的热烈企盼:春季里绿堤闻春晓,夏日里荷乡深处弄莲子,秋来饮酒赏秋月,冬来踏雪寻梅……

有两个字,音韵流美,温和润泽,光是念及便会齿颊留香,神思飞越。这两个字就是——江南。古有杜荀鹤的欣喜感叹:“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今有郑愁予的深情吟唱:“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同莲花的开落……”顺着诗的韵律,我们来到江南。

秀美如画的风景是一杯女儿红,透明澄澈,清芬扑鼻,让人微醺。这里,每一片树叶都是水灵灵的眸子,每一滴露珠都闪烁浓浓的诗意,每一处风景都令人流连忘返。紫砂壶里,泡的是西湖龙井;古戏台前,演的是《白蛇传》的美丽神话;乌篷船内,沉酣的是中国式的梦境。那青石小径,那杏花小村,那烟雨柳浪,那园林塔影,那残雪断桥,钟灵毓秀尽在山水神韵中。“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样的柔婉抒情只能属于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的清新明丽只能驻在江南;“皓腕凝霜雪,垆边人似月”,这样的脱俗想象只能源自江南。

曼妙婉转的谣曲是一盏葡萄美酒,让人沉浸其中,愈品愈醉。江南小调,句句有味,苏州评弹,曲曲含情。听那琴声,一定是高山流水。连绵群山,流水潺潺,那天然的水声与鸟声相融,有微风拂过树梢,有叶子相互摩挲,有雾气在上升,有阳光在渗透……古朴沉稳的琴声一定出自古雅的江南女子,钟子期安在?俞伯牙安在?无须模拟,浪花激越,琴音蒸腾,那是沉郁,沉郁得心情舒畅;那是空灵,空灵到神思直上云霄。江南的美,是一曲古雅清秀的小令,是陌上采桑女子的环佩叮当,是摇船采莲姑娘的细语轻歌。就连那雨声,也是美妙的乐曲。雨打芭蕉,那淙淙的弦音,叮咚有韵,或许是从南唐李煜的帘外,淅淅沥沥下到了今天。“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在静谧清幽的角落,多少柔媚在绽放,多少心儿在沉醉。

曲折多情的传说故事,则是一壶陈年的花雕,那直入肺腑的馥郁芳香叫人欲罢不能。江南的风景,注定与故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正因了这些故事,那风景也变得浪漫多情,熠熠生辉。苏小小与阮郁的门第悲歌,白素贞和许仙的人妖之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死后化蝶,西施与范蠡的凄美传说……给江南抹上几许浪漫爱情常品不衰的色彩。而独步江南沈园追梦的陆游,有声有色有诗有酒的唐伯虎,笑傲儒林笔写苍生的吴敬梓,不惜千金买宝刀的鉴湖女侠秋瑾……留下了绵绵无尽的历史回音。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在诗海歌潮里积淀了太多的文化底蕴,江南,已被文人墨客们酿成一缸饮之不尽的低度美酒,醉了一拨又一拨前来寻访的游人过客……

(选自2011年1月2日 《番禺日报》)

赏读:“江南如酒”,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比喻,一种多么充满情调的感受!江南如酒,江南如诗,江南如梦,江南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有哪一句不是江南的飘逸呀!在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乌啼里,有张继的长夜无眠;在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幻境里,东坡该把盏艳羡那西子的袅娜芳华……

思考:

1.“秀美如画的风景是一杯女儿红,透明澄澈,清芬扑鼻,让人微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大量地引用了古代的诗词,请你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一下这种写法的好处。

故乡就是江南。余秋雨在他的文章《江南小镇》中写道:“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固而沧桑,没有比这个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概括故乡了。”这就是我的故乡——水巷石桥、枕河人家、塔影钟声、深井落红。每一条古街、每一栋古楼、每一叶扁舟、每一行苔痕、每一扇雕花木窗……一不留神,我便踏进那盈盈的世界里去了。

最爱江南的春。细雨一落数日,便缠缠绵绵地把春的慵懒挥洒到了极致。那一川烟雨,几乎贯穿了我对故乡的所有记忆。是杨柳吹绿了江南岸,还是细雨唤醒了春天?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江畔、山川已是绿茵一片。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对江南的春色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细雨和故乡有着未了的情缘,它把春日的江南涂抹得红绿鲜明,把流浪者的心装扮得湿润柔软。雨赋予了江南灵动的美,所以,苏轼有诗云:“山色空蒙雨亦奇。”走在细雨缭绕的山林里,看雨雾沁醒一株株竹笋,听雨声淅沥,涤洗心中的躁动。全身心沉浸在“山色有无中”的意境中,你会感觉到自己已成为一株雨中清秀之竹,披一身婆娑的枝叶,融入细雨中如黛的山。

江南的雨汇成江南的水,江南的水总是酽酽厚厚地流着,流过山,淌过断桥,注入江南人的梦境。于是江南人的心里总也是一帘春雨,或是一帘幽梦。心灵随橹声飘然徘徊于落英夹岸的绿水上,看两岸的烟雨断桥,在细雨中洋溢着她那似水的轻愁。“水是眼波横”,江南的水永远是多情而清纯的,而江南的雨又增添了她眼中的忧郁,在那“眉眼盈盈处”,若隐若现,亦真亦幻,一汪柔情;她缓缓挥舞着细流般的纤纤玉手,抚拨出一江弦歌,迎着岸边的绛唇玉笛,在浩渺烟波里润湿一曲悠扬而熟悉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至今,我已远离故乡多时了。今夜入睡,耳边隐约萦绕着孤独清冷的雨声,幽鸣在“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夜晚,飘洒在似曾相识的河流与屋顶上。恍惚间,我的精魂似乎依然执著着、眷恋着故乡的柔情细雨,读着故乡宜兴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它给的梦,迷迷蒙蒙,隐隐作痛。看着抽屉里泛黄的日记,我找到了回忆。缓缓飘落的细雨像思念,淅淅沥沥,时远时近,时缓时急。我点燃烛火温暖失落的心境。远处似有若无地飘来故乡才有的茉莉花香,淡淡的,停住用力一嗅,芳迹却无处寻觅。

上一篇:项目化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下一篇:“教”与“不教” “学”与“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