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时间:2022-06-19 07:32:38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齐鲁大地赋予了山东人博大宽广的胸怀和直爽、坦荡的性格。尽管邀约采访时张少军书记依然忙于工作,但是他却很爽快的接受了采访,让我有机会真切感受这座城市特有的魅力。

产业给力新红都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列措施令人振奋,这也为像临沂这样的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两会之后,临沂市将抓紧机遇,出台当地‘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进行对接。”张少军对临沂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近年来,临沂将新型产业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但由于主要力量为民营经济,且比重占到78%,主体大多为产业层次比较低的中小企业。因此为了摆脱产业结构层次发展过低、经济长期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现状,临沂市委市政府结合当地产业优势,积极培育适合临沂发展的新型产业,实现产业层次上的跃升,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主要举措包括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培植、高新技术产品和新型产业发展。培育了纯电动汽车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太阳能照明、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制冷,有的已开始投入生产。培育新医药产业,加大新医药的研发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我们配置的新型能源汽车,已经达到年产1000台的能力;在中心城区投入使用100辆纯电动车,已经运行了一年多;依托鲁南制药和罗欣药业进行西医药的研发,其中鲁南制药集团和国内的四十多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储存一大批新药品种,取得重要的进展;有效利用临沂的镁资源依托蒙山铝业、银光镁业,积极发展核心产业,其中银光镁业投资20多亿元,以汽车配件为主要产品的镁合金指导项目将在明年上半年就开始投产。”谈到临沂的发展张少军微微有些激动,随着他生动地讲述,昔日老区“穷”、“困”的模样渐渐被鲜活色彩所代替,一个保持“红”的本色,“绿”的情怀的“大美临沂”宛若一幅画卷舒展开来。

大美临沂 滨水生态城

选择服饰搭配时,红搭绿可能会欠妥,但临沂“绿”与“红”的搭配是这样的和谐。临沂“红色之都”的城市品牌早已打响,而与“红”相映衬的是滨水两岸的自然风光,如今在临沂大力推进水城和园林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城市的努力下,“红都绿城”的城市品牌更是为临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十二五”期间,临沂将继续推进“大美临沂”建设。作为我国四个千万人口的地级市之一,在鲁南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大区域范围中,临沂在人口规模可谓“老大”,此外“大商城”对周边200公里区域内的辐射带动也颇为显著, “南义乌,北临沂”名副其实。临沂的“美”,在于其自然生态和滨水之美,初到临沂的人都吃惊不已,没有想到北方还有这样的城市,纷纷认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从2003年临沂市就开始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滨水生态优势,大力推动东西城区及临沂两岸规划建设,此后多年中临沂人忠实按照规划进行实施:沿河修建了七座橡胶坝;开发了70多平方公里的滨河公园;在中心城区形成的48平方公里的水面;以河为轴两岸开发……一个城市的水样年华渐渐显映。

此外临沂还加快了新区建设,23.5平方公里的北城新区已初具规模。近几年,相继建设了一批公益性工程项目,如科技馆、规划展、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交通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主要干道都实现提升改造,较好地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连续实施旧城改造,每年旧城改造都在400万平方米左右,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已经改造完毕,一批新的城市社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显著的变化和成果让临沂先后荣膺 “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得国家城市建设范例奖等。

谈到临沂获得“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的荣誉称号时,张少军指出临沂城区发展尚存在很多不足,“搞好城市建设,首先要搞好高层规划,并且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下去”。

为了将最优最美的建设成果与市民分享,临沂市专门将规划做成展览,建立临沂市城市建设规划展,免费供群众参观。“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发掘城市的优势,临沂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和滨水,为了彰显此优势,我们在城市开发之时,首先就要想到先把沿河两岸规划好、打造好。按照此重点,沿河布局一些建设项目,从河两岸向中心扩展。”

山美 水美 生活更美

有怡人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作为支撑,加上对城市的“精雕细刻”,临沂人居环境获得广泛认同,也因此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近年来,除了注重生态保护,临沂市委市政府还向社会民生领域加大投入力度,2010年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138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58.4%,其中主要用于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

谈到民生问题,张少军意味深长地说,“作为一个千万人口大市,近年来,在医疗水平上的发展,成果显著。我们在疫情控制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手段,将危机人民生命安全的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我认为这个是最重要的。1000多万的人口,800多万生活在农村,如果出现了疫情,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临沂人口多,在弱势群体的救助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尤其在农村生活难、就医难、上学难的问题依旧存在,这是让我们最牵挂的事情。临沂有63万人口处于极度缺水环境中,去年临沂大旱,群众吃水困难,在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已经打了127眼井,我们会继续在国家和省里的支持下,尽快解决部分山区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

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临沂市始终盯住改善人居环境目标不放,经过论证规划,在沂河、河两岸,建设了一条横跨三区五县,受益人口近300万,长约300里的滨水健身长廊,兼具全民健身、竞技运动的功能,既满足公益性需求,又具备体育产业的经营条件,使滨河景区成为一条景观长廊、健身长廊。为美丽、宜居的临沂增添了更多的幸福色彩。

在临沂工作七年、主政四年来,这让张少军参与和见证了这座城市自强奋发、跨越崛起的全过程。尽管财力薄弱,这座秉持拼搏,开创精神的城市,在1995年摆脱贫困的基础上,到2004年又率先在全国老区中实现过千亿元,临沂鲁南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巩固。与物质文明取得丰硕成果齐头并进的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建设,在2010年的全国文明指数测评中,临沂获得全国地级市第一的好成绩。“我想,这是老百姓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我们将继续为民、惠民,建设一个山美水美,人民群众生活更美的临沂”,张少军胸有成竹地说。

上一篇: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锋 下一篇: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