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时间:2022-06-20 02:47:29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 校园文化;活动;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70―01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教育靠单纯的口头说教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道德素养,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礼仪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教育德为首,学生德育礼为先。礼仪是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示友好、尊重、善良、平等的一种规范。在礼仪教育中,学校除了以思想品德课为阵地开展教育外,还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渗透礼仪知识。如:开展争当“文明小卫士”活动,“礼仪标兵”评比活动。通过礼仪月活动、礼仪队示范、系列礼仪知识讲座等各种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礼仪教育网络,长期倡导礼仪,帮助小学生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从而让他们的精神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承认。

二、在古诗文诵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古诗文诵读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例如,在诵读节日古诗时,让学生加强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清明节缅怀先烈、珍惜时光,端午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重阳节孝敬老人,中秋节珍惜友情,春节合家团圆等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风云气,体验悲悯情,从而达到最终的育人目的。同时通过一系列与“古诗文诵读”有关的活动,如“写”古诗、“画”古诗、“演”古诗、“说”古诗等活动,使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逐渐感悟“做人”的道理,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才会不断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如组织开展“看家乡,赞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当地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主题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远足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接触社会,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开展“老年公寓献爱心”社会实践活动,慰问敬老院老人,让学生铭记尊老爱幼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学生走、看、听、做等亲身体验,学生的道德行为得到了锻炼、培养、巩固,并逐步形成较为一贯的行为习惯。

四、在感恩教育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感恩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实施感恩教育要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如在学生中开展“给父母写一封信”、“做一件让父母感动的事”、“帮助一名有困难的同学”、“制作一期感恩教育专题板报”、“召开一次以‘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主题的班会”、“听一次感恩主题的报告”等活动,使学生们在种植感悟和感动的同时,收获感恩的快乐,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懂得回报家长、回报老师、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诸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五、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科技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丰富多采的课外科技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如在校园科技节中进行趣味魔方挑战赛、纸张承重挑战赛、纸飞机挑战赛、气球升空、科技创新小制作、生活中的小发明等活动。这些活动学生要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验,学生在周密、精确、系统、耐心观察的探究过程中,杜绝了焦躁情绪,养成了仔细观察、冷静思考、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尊重实验结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科学习惯。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六、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对传统课间操的继承和发展,是巩固和扩大体育锻炼效果,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组成。活动中可以开展班级特色项目展示,如毽球、呼啦圈、羽毛球、双绳跳游戏等等。也可选择体育课上的活动项目在课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用耐久跑、障碍跑、跳马等项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大胆果断的品质;用拔河、接力跑及球类比赛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缓解了学生疲劳,而且训练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和奋发向上精神。编辑:蔡扬宗

上一篇:略谈小班化教学的几点优势 下一篇:多媒体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