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是语文教学之本

时间:2022-06-19 08:40:38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这是由汉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决定的。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读的功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促进学生的理解。可是,如今不少的语文课上却缺少品词赏句、涵咏诵读,取而代之的是浮泛空洞的分析、讨论。一篇篇充满活力的课文被肢解,变成了知识的拼盘零敲碎打。“教师分析多了,发挥多了,反而消弱其作用。”(张志公语)语文教学已远离了本身,这应是导致如今中学生对语文课索然乏味,毫无兴趣,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贯穿朗读、默读、视读以及吟诵、背诵的训练。多种形式的读,对学生感悟、体验、积累语言文字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抓住‘读’这一重要的手段和环节,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通过读,感悟语言

从学习汉语言的规律来看,汉语言的特点,决定要学好它,最主要的是靠自身的实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充分地阅读,用心地感悟,反复地揣摩,他们才能真正体味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每一篇课文,都是语言和情理的辩证统一。情理是作者思想水平的体现,语言是作者表达艺术的标志,感悟语言就是对作者思想水平和表达艺术的直接的情感体验,它非得由学生亲自去反复吟诵感知不可,任何由教师分析和提供的现成结论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让学生多读并通过教师范读、音乐配读、录像配读等手段来指导感情朗读,帮助学生达到对内容的深刻体察,同时引导学生带着所体察到的情理返回课文,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完美组织形式的感悟。

二.通过读,积累语言

重视语言的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它本身就具有吸引人的魅力,不仅给人以丰富的知识,还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例如吟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使人感受到一个政治家的博襟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气概。诵读《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使人认识到做人应有骨气、有尊严。诵读得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的精粹语言就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通过读,发展思维能力

读思结合是教育大师孔子提出的。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这里,孔子明确告诉人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和思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但是,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常把教学语文局限于篇章句段的记诵,而轻视了思考,这是不利于发挥语文教学的。虽然有些教师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似乎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可是,学生阅读课文,有些问题是难以独立解决的,这样,学生的积极思维会因无人引导而不断受挫,就会直接损伤思维的积极性。为此,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教师按照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思维规律,安排科学引导下的阅读教学活动。这要求教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这种阅读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四.通过读,提高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读写是相长的。诵读能促使学生领会作品的语言特点,掌握篇章结构,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感知不同文章的文体特色,从而提高学生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动机和内部动机是个人卷入程度最高的学习动机;它也不是孤独地以读促写或以写促读,而是注重两者的相互促进,学生“逸于写作”,必能“劳于读书”,只有爱好写作,学生才会怀着成功和审美的愉悦,去刻苦读书,寻求文章的深层意蕴和妙辞好语,进而关照写作,最后实现读写相长。正如叶圣陶所说,读写是要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习惯。而语文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四者之间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但读写尤为重要,读又是写的基础,所以,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整个听说读写的基础,抓住了读,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周启德,教师,现居贵州黄平。

上一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下一篇:中学生课外阅读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