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受文言之美

时间:2022-10-26 07:28:10

让学生感受文言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虽然简单但却道出了不少学生语文学习的心声。学生厌烦文言文,救赎之路,唯有让文言之花绽放在语文教学中。那么,怎样让文言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呢?

一.品味馥郁芬芳的语言美

高中学生应当在老师指导下,品味文中那馥郁芬芳的语言美。中国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高中语文教材,让文言文占据了40%的分量,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入选篇目有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这些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聆听美妙的不同风格的乐曲,于阅读中显平和淡定之态。这才是真正领悟了文言文教学的艺术,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个中三味。

二.体会连绵起伏的情感美

我们读任何一篇文言文,都可以看出作者包孕了各种情感因素和自己的主观评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洗礼下,有着深厚的民族底蕴,灿烂的人类文明,让我们不得不为它的辉煌和华丽而赞叹;不仅如此,她还传承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蕴涵着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其传承要靠学生去自主感悟与体验。朱光潜说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同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发挥联想,联系现实,比照自身,去浸润其中,涵咏体味,则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认识,引起强烈的共鸣,深刻领悟到其中的美来。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体现了“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之常情,展示了亲情之中生动感人的细节,昭示了父母、亲人浓浓的关爱和殷殷的期盼和父母的良苦用心、伟大的无私。我们体会其中的情感美就会更坚定我们刻苦学习、报答父母的决心。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祭妹文》中袁枚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时时刻刻都在感染着学生、引领着学生,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得到提高。

三.感悟思想美的光华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和深刻的思想。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闪耀着火花的深刻的思想光辉一直照耀着我国人民,成为古今求学者的座右铭。《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千古佳句奏出古代怀才不遇者多么坚毅多么铿锵的人生强音,凝聚着多少深刻的思想。读到这里,一个爱国忧民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们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才能明了其美在何处,真正领略到文言文的思想美所在。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如果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也只有到这里,我们才能深刻感知王勃见于言外的思想光华。

王霭秀,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上一篇:语文教学评价的艺术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思想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