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体验 方法指导 建立观念

时间:2022-06-19 07:36:28

突出体验 方法指导 建立观念

“克与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知识,也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克与千克”在教材中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却不少,反映出学生对物体质量概念的模糊。“克与千克”的知识真有这么难学吗?经过分析,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质量单位和之前学生学过的长度单位不同,比较抽象,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通过体验感知,而且不同物体的外形、材质等因素都会影响物体的质量,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较难把握。(2)生活中有关轻重的问题确实广泛存在,但现在的学生了解的并不多,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而且,“克与千克”虽是国际质量单位,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买菜、买水果时)习惯用斤、两作单位,连孩子的体重都习惯说“多少斤”,因此“克与千克”对学生而言显得更为生疏了。(3)物体的质量要靠秤来准确获得,不同的物体、质量范围要用不同的秤。“克与千克”一课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认识这些秤并能读取简单的秤上的数值。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学中往往无法让学生亲自用一用这些秤,无法通过实践操作加强感知,有时甚至只能看看图片,听老师介绍。(4)大多数物体的重量不可能通过秤直接获取,而是要通过类比、分析等不同的思考方法去获得,这些思维方法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比较难。

我翻阅了不少资料,发现“克与千克”这一课的教学案例还是比较多的,但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甚少有分析和思考。而且,我认为要学好“克与千克”这个知识点,关键不仅在课内,更在课外。为了更好地教学此课,我把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如下:

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教学或是课外实践活动中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质量观念,突破教学难点呢?我做了初步尝试,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操作中体验,逐步建立观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尤其是“克与千克”的知识,“听过了,忘记了;看过了,记住了;动手经历了,才真的理解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自操作,既能激活思维,加强感知,又引导他们建立了质量观念。

1.掂——丰富体验

质量大小要通过体验来感知,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师要多让学生掂物体,如掂一掂硬币、大豆、乒乓球、图钉或其他能表示1克有多重的实物,从中感知1克有多重,建立1克的观念。同时,教师提问:“1克有这么重,那么2克呢?3克、10克呢?”通过硬币的不断累加,让学生充分感受“几克”的质量,使学生在反复的掂一掂中增加对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形成克的初步质量观念。

课堂上,也要准备各种标有重量的物品,如100克的糖果、150克的方便面、250的牛奶、500克的盐等,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掂的物品到底有多重。教师在学生掂的时候要注重他们的内心感受,不是敷衍了事、走过场,而是引导他们感受、比较,也可以利用“人体天平”,两手各掂一样物品进行比较。

2.称——确信体验

课堂上尽管条件有限,但教师至少要准备两种秤,分别称比较轻的物体和比较重的物体。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只有让学生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教师若是单纯地告诉学生物体的重量,不足以加深印象,只有让学生自己亲自称一称,让他们知道这些重量是实实在在称出来的,不是随便说说的,这样才能使他们学得真实,印象深刻。

3.估——发展体验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当然,“估”是有方法的,应根据不同的物品选择不同的参照单位来估计,而不是胡乱猜测。通过“估——称——再估——再称”的过程,使学生逐渐获得经验,当学生估得比较接近正确数时便会欢呼雀跃,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课外活动中延伸,逐步积累经验

学习“克与千克”内容,只在课堂上下工夫未免具有局限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课外去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活中关于物体有多重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是学生平时没有予以关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课外活动的要求,使活动有目的,让学生有收获。

1.有计划地到超市记录商品的质量

以往我们都会让学生去超市收集商品的质量,如果能有计划地去实施,并做好记录,效果会更好。教师可先让学生想想哪些商品的质量会比较轻,可以用“克”作单位,然后比较质量较重的商品,想想哪些商品可以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使学生头脑中比较清晰地建构起轻、重的概念,知道什么样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什么样的物品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如一学生的调查记录:

如果是混乱的记录方式,对学生关于轻重的感知和理解帮助不大。经过排序,这样的记录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清晰,对轻重的概念更明确。

2.去水果店先估后称

有了商店购物的经历,再去水果店,先从轻到重把水果掂一掂,如估一估1个苹果多少克、想一想4个苹果有多少克等,然后带着自己估计的结果去实际称一称、算一算,看看自己估计的结果与实际质量相差大不大。在一般的水果店里,价格都是以“斤”为单位的,这里需要告诉学生“500克就是1斤”,那么“1千克就是2斤”。在实践中把书本上的国际质量单位与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进行联系和区别,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引发学生的思考。

3.对调查的物品重量进行分类、交流

每个学生都调查了各自喜欢的商品重量,调查的结果要有所用,而不是记录在一张纸上就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汇报。当然,交流汇报不是让每个学生各自报各自的调查结果就完事,这样一阵热闹后什么都没留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调查的商品按质量分成几类,如100克以内的、几百克的、1千克左右的、几千克的、几十千克的等,使学生对每一类重量的物品有所感知,知道什么样的物品大概会有多重。然后教师出示自己带来的商品,让学生说说大约有多重,学生可以根据刚才的经验,把这些商品合理地归到某一类中,就能大概知道它们的质量了。

三、比较参照中拓展,逐步巩固知识

生活中的物品各种各样,不可能一一去调查它们的质量,大部分物品要我们通过与已有的经验作比较,根据物品的大小、材质等,把已经知道质量的物品作为参照物,通过比对,估计出这些物品的质量。因此,学生需要在脑海中记忆一些有代表性的参照物的质量。

常常有教师为了上好“克与千克”这节课,会准备大量的物品让学生充分感知它们的质量。其实,让学生自己去商店调查物品的质量时,可以多调查一些物品,把它变为学生自己决定的、喜欢做的、个性化的事情。但在课堂上,教师提供的物品不应该繁杂,以免使学生记忆混乱,应该准备一些有代表性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参照物,如鸡蛋每个约50克、苹果每个约200克、一个西瓜约4千克、一袋大米约15千克等。

案例:

第(2)小题的错误率很高,学生认为4千克太少,40千克又太多,觉得书包还是挺重的,就选择了“14千克”这个选项。其实,做题不能仅凭感觉,要正确地与已知的参照物做比较。“40千克”这个选项首先可以排除,可以和学生自己的体重(30千克左右)比较;也可以先排除“14千克”这个选项,因为从超市调查来的数据可知一袋大米重15千克,小朋友不太抱得动,那么书包14千克也太重了,不太可能,40千克更不可能。固然,有的学生的书包比4千克要重一些,但“4千克”无疑是最合理、最接近实际的答案。

又如,比较大小:30克2千克。这里学生可以把2千克换算成2000克,再与30克进行比较;也可以通过另外的方法,与参照物比较,如把30克想成是一个鸡蛋的质量(50克)都不到,把2千克想成半个西瓜,这样得出30克

总之,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学好“克与千克”的内容,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活动。同时,教师要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出发,优化教学中的细节。通过这样的教学改进,相信“克与千克”内容对于每位学生,哪怕是学困生,也不会再是错题的“重灾区”了。

(责编 蓝 天)

上一篇:思考,让课堂更精彩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小学数学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