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真正关注学生了吗?”

时间:2022-10-18 10:30:20

“老师,你真正关注学生了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但在一些课堂上,有些教师怕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节课要教学的内容,迫使学生“懂了装不懂”;怕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迫使自己“听到装没听到”。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起点的了解和把握,教学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也就是说,教师没有真正关注学生。

学校开展“至善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下面就以其中的两个课例,谈谈教师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一些想法。

一、关注学生,从备课开始

教学片断:“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师(出示例3):仔细观察这幅图(略),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小男生有34张图片,小女生有16张图片。

师:根据图意,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2:两人一共有多少张图片?

师:谁能列出算式?

生3:34+16。

师:34+16等于多少呢?你知道吗?

生(兴奋地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等于50。”

师(装作没听见):下面同桌一起,用小棒摆一摆,再互相说一说用小棒怎样算。(学生开始摆小棒)

……

我感到奇怪:“这么多学生都说会了,老师为什么视而不见呢?”课后,我问上课的老师:“很多学生都说会了,你为什么没有对他们的反应作出评价?”她说:“我当时一下子懵了,没想到有这么多学生已经会计算了,我只能继续按教学设计往下教学。”是的,这节课即使教师不上,很多学生都已经会计算了,只是他们不知道算理是什么,不知道满十进一的“一”怎样处理,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既然有学生已经知道得数,可让他上台板演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当学生很难完整地说出算理时,教师再进行引导。

课后,我以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六道题到另外一个班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前已经掌握的程度。这六道题都是书上的练习,有四道口算题(42+38、35+47、14+56、54+38)和两道竖式计算题(34+16、65+28),全班55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如下。

通过测试可以看出,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进位加的计算,这可能是父母以前在家教的,也有可能是他们在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基础上,通过举一反三“悟”出来的。我们教师为什么不在上课之前对班上的学生适当了解一下呢?古语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过程。

1.备好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要想上好课就必须先备好课

备好课,不是备好教材就行,更重要的是备学生。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甚至超乎教师的想象,超出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所以,教师要善于关注和把握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现实起点,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正如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的:“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所以说,备学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2.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既然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教师又何必再按教材的安排一步一步地组织教学呢?这样,既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会很好。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但它具有普遍性的一面,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后,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考虑,使教材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材。备课时,教师要抓住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淡化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把学生不具备的或欠缺的内容从教材中整理出来,让起点不同的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讨论研究中。

二、关注学生,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教学片断:“复式折线统计图”

(对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后)

师:比较一下,你能知道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大,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小吗?

生1:四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大,七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通过计算知道的。

生3:我是用平移方法知道的。

师(不作任何评价,继续追问):怎样能一眼看出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大,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小呢?

生4:可以把两个表合并在一起。

师(面带笑容):非常好!那为什么要将它们合并呢?怎么比较呢?(这时只见生3很郁闷地坐在位置上)

……

课后,我找到生3,问他:“你上课时说的‘平移’是什么意思啊?”他说:“就是想办法把第一幅图移下来,盖在第二张图上,就能比较了。”我听后不禁感慨:“多好的想法啊!”这样平移后,不就把两张统计图合并在一起了吗?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可上课教师没有让他说下去,如果教师当时能追问一句“怎么平移呢”,不仅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同时,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语言表达与大脑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言,并对学生的回答和发言快速地做出合理的判断。其实,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2.一堂动态、真实的课往往不会沿着教师的预设进行

课堂上,教师无视某位学生的回答,而把另一位学生的回答当作救命稻草,这往往是教师怕前者的回答打乱自己课前设置的教学流程,而后者正是他所希望得到的最佳答案。殊不知,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才会更加精彩,学生的能力、思维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

3.关注学生所犯的错误

学生在主动求知、探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一味地斥责,更不能用成人的目光去审视学生,否则就会扼杀学生好奇、求知的天性。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很多时候学生的错误是课堂中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巧妙、合理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让天平“住”进心里 下一篇:让学生思维流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