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地方民俗文化素养的提升策略

时间:2022-06-19 06:41:52

浅谈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地方民俗文化素养的提升策略

摘要: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地方民俗文化素养的提升,要在培养其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进行。在帮助学生理解成因、文化渊源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以“全程产学交替”为主线,结合“四方评价体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才能水到渠成。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 学生 民俗文化素养 提升

一、引言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其价值在现代旅游中正日益展现出来。可以说,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项目之一。作为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教育工作者,笔者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职旅游专业,主要为当地的旅游业输送专门人才,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培养模式,让学生通过三年的校内外学习,使他们对本地的民风民俗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不仅能参与民俗文化活动,还能对地方民俗文化追根溯源,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显著提升地方民俗文化素养和热爱家乡、热爱本职工作的强烈情感,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能更好地适应本地民俗旅游的发展,还能为本地旅游的发展发挥推动作用?

二、中职学校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要办学目的,因此,长期以来,学校普遍存在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性、技能性的状况,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015年清明节期间,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组织举行桐乡清明民俗文化系列活动,第15届乌镇香市于2015年4月3日至26日在乌镇举行。为了了解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地方民俗文化素养状况,笔者通过四种渠道做了如下调研工作:以游客身份参与民俗活动,接受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服务;接受民俗活动服务人员的信息反馈;向活动主办方了解情况;向旅游专业教师询问学生民俗文化素养培养现状。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旅游专业学生的地方民俗文化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本地的部分民俗有所耳闻,但在专业学习之后相比之前的了解程度提高不大。

(二)部分学生通过去景区实习等实践活动,虽然对相关民俗活动有了进一步了解,但对其产生历史、发展演变、活动成因等基本情况知之甚少。

(三)在对游客进行导游讲解等服务中,出现讲解太少,讲解不深入,只是刻意地背诵导游词等情况,很难达到游客的期望。

基于以上问题,中职旅游专业必须进一步重视学生民俗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能力习得的基础上,必须有意识地增加地方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本地民俗文化理论进行专门学习,同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完成《任务书》的形式,参与民俗文化活动,反复实践,建立“四方评价体系”,接受客观评价。

三、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地方民俗文化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培养

针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旅游服务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其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要培养其对旅游服务工作的热爱之情。当学生热爱上这项工作后,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中去,而这就是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去帮助学生实现的目标,更通俗地讲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旅游专业人员。

学生入校伊始,旅游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色,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服务意识、礼仪规范、敬业精神等的教育,从而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打好理论基础、练就专业本领、培养综合能力。

(二)旅游专业学生地方民俗文化素养提升策略

学生地方民俗文化素养的提升,要在培养其职业素质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进行。

1.了解周边地区及本地的旅游相关知识,理解成因

学生必须了解周边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状况、风土人情等基本概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区具有相似的地理特征、气候状况等自然条件,这必然造就其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具有相似性。同时,学生要学习本地的地方志。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的资料性著述。学习地方志,使学生了解本地的自然、社会、历史沿袭等的背景知识,即理解民俗和民俗文化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并理解本地民俗文化。

2.研读本地民俗文化相关资料,扎实理论基础

关于本地的民俗文化相关资料来源问题,一则可以通过向本地的旅游、文化部门借阅并为学生复印的方式解决;二则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旅游专业教师自行编写校本教材,让学生深入阅读。通过教师讲授及学生对相关书籍的研读,一方面,学生要全面系统学习并掌握本地民俗;另一方面,以本地的行政区划作为分类依据,学生要对各街道、各镇的特色民俗作专门学习。对于本地区的诸多民俗,学生要全面了解其历史来历、传说故事、活动时节、活动内容、特色物产制作等各方面详情,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3.根据《民俗文化实践活动任务书(一)》的要求,参与民俗活动全过程

实践教学是旅游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俗理论知识习得以后,学生迫切需要将理论投入实践,并在实践中巩固已知、寻找不足、获得新知。经过多年的合作与发展,中职学校已与本地的诸多企业和景区建立了深入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已有平台,通过工学结合等方式,抓住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的时机,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将学生安排到景区景点,接受游客咨询、提供对客服务、进行民俗活动表演、民俗小吃制作等,参与活动全过程。而值得强调的是,从学生层面上说,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并非是随心所欲,每人必须携带由学校针对每一项民俗文化活动而专门设计制作的《民俗文化实践活动任务书(一)》,学生根据任务书的基本内容、实践要求、任务达成度等项目,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从学校及教师层面上说,这种实践必须率先制定好各个环节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在活动中严格要求、强化管理、保证质量。

4.返校总结,查漏补缺,将民俗文化素养的提升引向深入

每次民俗文化实践活动结束返校,带队教师和学生都要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学生要对自己的职业素质、对相关民俗文化的了解状况、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进行客观评价,正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积极想出解决方案,通过讲座、知识竞赛、技能大赛、观摩等形式,及时进行深入培养。深入培养的主要目标可以设计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民俗文化知识的深入和扩充、职业应变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5.完成《民俗文化实践活动任务书(二)》的实践要求,接受“四方评价体系”的客观评估

校内深入培养的有效性仍然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在校内总结并深入培养活动开展以后,学校仍要抓住本地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利时机,组织学生返回实践舞台。本次实践与首次实践的主要区别在于:(1)在任务书的设计上,基本内容更加充实,并进行延伸拓展;实践要求进一步提高、细化;对学生素质的提升更加综合性。(2)在实践结束前,向游客、企业、同学、带队老师四方发放问卷调查表,由他们对学生的本次实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客观评估,从中反应出学生在本次实践中的进步与提升,缺点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生经过以上各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并接受最终的评价与调查,促使其在服务意识、职业技能和地方民俗文化素养等各方面有显著提高,不仅能参与民俗文化活动,还能对地方民俗文化追根溯源,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增强其对家乡、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情感,从而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姜麒霞.浅谈旅游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2).

[2]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外向经济,1997,(04).

[3]顾琳炎.培养职业道德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4]柯林.完善导游员职业培训的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5]莫彭龄.做好做活实践教学这篇大文章[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03).

上一篇:关于成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基于会计人才培养的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