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探索

时间:2022-06-19 06:06:36

基于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探索

[摘 要]本文通过对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层次分析,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抽取专业应用能力,并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三个月定岗实习环节,加强了CAD能力和课程设计的培养。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专业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35-02

1 前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是以培养高级一线技术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方向。既不同于重点高校本科生的培养,又区别于单纯技能型高职学生的培养。它的定位应处于重点高校和高职院校交集区域,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黑龙江东方学院作为省属民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基础课够用,专业基础课实用,专业课管用”的原则,并强调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要求各专业以专业应用能力为导向,倒逼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工程技术人才[1-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之初,积极对省内及全国各企事业的调研,通过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反馈,确定了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CAD),工艺设计能力,数控编程能力,计算机辅助制造能力(CAM)等五大专业应用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明显,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当前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毕业的学生适应能力不强,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工程意识和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与研究型高校毕业生及高职毕业生相比没有竞争力。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3-4]:

(1)专业定位不准确。没有认清生源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盲目向重点高等院校看齐,培养出的人才没有明显的特色,实践能力达不到要求。

(2)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等。对工程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经常被理论教学所挤占,甚至有些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被删减。

(3)设计性的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图纸上,而结合工业现场工艺分析及制造实践等工程实际的内容较少,尤其是毕业设计的选题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

(4)“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从校门到校门,双师型教师较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进行有效指导。

以上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不能迅速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3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3.1 基本思路

通过对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结合学生层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进而构建实践教学链,突出学生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训练,完善原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完成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3.2 具体措施

3.2.1 构建课程体系拓扑图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绘制人才培养方案拓扑图,使实践教学和理论培养环节有机结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拓扑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各专业应用能力课程支撑体系,重要课程,关键课程一目了然,进而对重点专业课加大学时投入,派优秀教师授课,提高授课质量,保证专业应用能力的实现。

3.2.2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增加三个月顶岗实习实践环节

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顶岗实习采用三天上课三天下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课开出“机械识图”,“电气识图”、“数控技术”、“CAXA数控车”四门课程,由齐二机床厂在职或退休的高级工程师担任。授课者来自于生产第一线。下厂实习采用分组循环的方式,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分为15组,分布于齐二机床6个车间,由经验丰富的一线高级技师现场演示,讲授机床操作、刀具、夹具选择、加工工艺等相关知识,学生亲自动手完成部分产品加工,真实再现生产加工情境。工艺课程设计安排在工厂进行,由企业内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以实际工程图纸为篮本,每名学生设计一个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重点工序的夹具,因有实际加工的工件做基础,学生可随时到车间参看每个工序和工艺流程,杜绝了以前在学校闭门造车,仅凭想象和教师的指导,工艺流程不合理和工夹具设计不符合实际要求的现象,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和企业工艺规程做比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课程设计更结合实际。

顶岗实习以零部件生产加工为主线,将散布于各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效梳理,帮助学生构建了较为清晰的知识模块,实现了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也是培养机械设计,机械工艺设计和机械制造能力最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前序课程的总结和深化。

3.2.3现代IT技术与专业结合,培养学生CAD应用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CAD技术越来越多融入到专业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Pro/E、UG等大型三维设计软件设计、制造很普遍,学生在校内掌握CAD技术成为必备的专业应用能力之一,为此采用课上和课下、软件和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5]。具体做法:

(1)在第二学期第7周开设《机械CAD基础》,该课程前序课是《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安排在第7周开设是考虑前序课程已经能满足该课的开设要求。这门课主要让学生了解AutoCAD软件,熟悉绘图命令、快捷键及其他功能键的使用,了解利用该软件制图的方法。

(2)第五学期开设《机械CAD技术》,该门课也是以AutoCAD软件应用为主,注重实际的工程训练,总学时36学时,全部在机房上课,绘制一级减速器的全部图纸,全部为双师型教师授课,从AutoCAD国家标准讲起,联系工程实际,该套图纸绘制完成,学生既了解国家标准,知道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还了解一级减速器的设计原理及各零件图的绘制方法,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绘制二级减速器做准备,该课程设计一般是在本学期后期进行。

(3)第五学期在课堂外开设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三维软件(Pro/E、UG)的学习,成绩合格发机械工业研究院的职业证书,每年的6月份和12月份参加全国的三维建模大赛,大赛的成员要经过校内初选、复赛等环节,还要经过校内短期培训,近几年多次获得全国高校三维软件建模大赛团体一等奖、二等奖。还有一些同学获得个人优胜奖等奖励。通过校内培训和校外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绝大多数同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4)第六学期开设《pro/E加工技术》《UG加工技术》,这是这两个软件加工模块,属CAM范畴,可将设计的三维零件模型直接转换为数控加工代码,是无图纸自动加工的经典模块,当今应用广泛的技术,采用机房讲授,边学边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5)第七学期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设计零件的工艺流程,重点工序的工夹具设计,鼓励学生用AutoCAD,pro/E、UG软件之一进行工夹具的设计。

经过《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CAD基础》机械CAD技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pro/E、UG培训、校外选拔,全国大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pro/E加工技术》《UG加工技术》毕业设计等环节反复的训练,学生CAD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4 改革成效

从09届就业率93.2%上升到12届就业率96.33%,连续四年就业率排在全院32个专业的首位。09届毕业生分配在国有大型企业的仅占15%左右,就业岗位基本上都是工人或者一线业务员;10届毕业生分配在国有大型企业的比例上升为39.3%,同时有多数同学从事技术员、设计员等工作;到11、12届毕业生,进入到国有企业以及合资企业的同学比例近50%,学生的就业层次明显提高,大部分毕业生工作为结构设计、质量检验、模具设计、数控编程等。学生普遍反映,就业后能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缩短了学生就业后工作适应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特别是经过顶岗实习后,大大增加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在有20多所公办院校的学生参加的09、10、11届的中国第一重型集团公司招聘考试中,作为唯一参加选拔的民办院校,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始终占据第一的位置,近三年中录取前10名的毕业生中,我学部分别占7名、5名和8名;录取毕业生人数占该企业招聘人数的30.6%,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与欢迎。

在近几年的全国和省内大赛屡次获奖。2009年参加全国CAD类课程团队技能赛(三维CAD方向)中,获得优胜团队团体总分第五名,2010年获团队二等奖及最佳院校组织奖,击败很多公办高校的团队;2010年,参加第二届“龙江杯”全省大学生先进制图技术与技能大赛获团体三等奖。

5 结语

本文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层次分析,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抽取专业应用能力,并重构了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三个月定岗实习环节,加强了CAD能力和课程设计的培养,对像我院层次的机械类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永成,刘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22-126.

[2] 董琳琳,赵迎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118-121.

[3] 晏立强,杨斌.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2,(1):159-160.

[4] 朱晓光.机制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轻工科技,2012,(3):166-167.

[5] 吴素珍,马涛.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5-6.

作者简介

孙曙光(1971-),男,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201201228)

上一篇:民办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现状与... 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电力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