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微博给力中国

时间:2022-06-19 01:48:04

2010:微博给力中国

2010年,微博以突然的方式爆发。从年初的抗旱救灾,到江西拆迁女微博直播强拆谈判――当门户网站的全民微博与中国社会前进中的困惑相遇,迸发出的,竟然是如此不容忽视的推动力。

知屋漏者在雨下,知政失者在网络。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若说围观是通向公共话题的第一步,那么,微博就是将“围观”迅速变成一种社会普遍姿态的力量。而我们长久以来所谈论的民主政治、良性社会,不正是始于人们表达自身存在并关注公共事件的意愿,不正发轫于公民的见证与记录?

一秒钟现场

140个字,短小,一秒钟的传播时间,迅捷,但却具备了信息社会中能量最大化的最基本优势。

如果不是因为微博,2010年的秋天对于江西宜黄钟家姐妹来说,将会艰难得多。同样,如果不是微博,这个秋天对于河北保定的李刚父子来说,将会一如既往的平静。

但微博的介入,改变了这些事情,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现场。这是中国互联网诞生以来,身为公民的个人便开始无限接近的地方,“真相被长久遮蔽”正逐渐成为历史。而如果有一个最短距离的限定,微博能够给出的答案是:一秒钟。这也是网络时代里,人们能够到达事件中心的最短数字。

女孩钟如九2010年9月17日才开通了微博,但关注她的“粉丝”数量却在一夜内逼近2万。此后她的每一次发言,都被千万网友第一时间内转发和评论。

2010年9月14日,钟如九的家在一次强拆中支离破碎。16日,钟家姐妹赴北京求助媒体被围堵,被迫躲入南昌机场女厕所内,并拨通记者刘长的电话。半小时后,刘长发出第一条事关宜黄强拆的微博,呼吁关注。20分钟后,慕容雪村转发了这条微博,此后,转发开始以几何级数增加,到当天上午,这条微博已被转发2700多次,超过1000条评论。50分钟后,得知消息的另一个记者邓飞,开始了微博“昌北机场女厕攻防战直播”。随着众多微博网友的关注,当日下午,钟家姐妹得以重获人身自由,并就事件与政府商谈――后来的事实走向证明,这几乎是改变中国微博历史的一次“直播”,由于这次微博直播,原本单纯的自焚事件,开始向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事件迈进。

如今,钟如九这个曾在南昌市一家服装店做店员,只关心自己周遭事情的脆弱女孩也改变了,她说互联网不仅可以玩游戏,还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她开始通过微博大量转发有关公共事件的帖子。

就在宜黄强拆事件仅仅一个月后,“我爸是李刚”案再次于微博上燃烧起来。

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学校园发生了一起导致一死一伤的恶通事故,肇事者李启铭在遭到该校学生的围堵之后大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这一次,微博的介入有了新的形式――除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和推动,微博网友的愤怒渐渐转化为消解严肃的黑色幽默:围绕“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成为另一种面目的微博抗争。

而正是这种密切而又非暴力的关注,最终换来李刚泪水涟涟的公开道歉,以及河北大学的不再沉默。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永刚在其《我们的防火墙》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单就个体网民而言,他的每一次点击、回帖、跟帖、转贴,其效果都小得可以忽略;他在这样做时,也未必清楚同类和同伴在哪里。但就是这样看似无力和孤立的行动,一旦快速聚集起来,孤掌就变成了共鸣,小众就扩张为大众,陌生人就组成了声音嘹亮的行动集团。”

另一种反腐

的确,140个字,短小,一秒钟的传播时间,迅捷,但却具备了信息社会中能量最大化的最基本优势。所以,当微博与中国这两个彼此陌生的名词相遇,微缩的就是一个现实江湖。诚如2010年9月30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对中国微博现象作出的评论那样:就现在而言,中国人已经发现一种针对地方腐败的新工具,那就是微博。

江西宜黄官场因微博而发生地震:当地多名官员被免职。而在“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关于李刚拥有5套房产等颇为复杂信息被曝光,也得益于网友们挖地三尺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任何细微的蛛丝马迹,都可能在微博上掀起不小的风浪。正如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一条“围脖”也能引来网友纷纷注目,其有关某网站老总邀请媒体负责人到昆明度假的文字,引发网友无尽的猜测与遐想:“在西方,此为新闻界的丑闻,而在中国,却被当成某种特权炫耀。”

尽管此条微博很快被删除,但网友的质问却并未因此而平息。因为,寻求答案,并企图匡扶正义,正是微博越来越多被赋予的职能。

事实上,某种程度上,微博的确正在扮演公共职能的成功执行者。2010年8月,河南涉嫌犯罪官员李卫民出逃,以著名作家郑渊洁为代表的微博网友就发起“微博通缉”,一时竟有上千人响应转发。律师称,这种“微博通缉令”符合法律,是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日记、腐败微博的曝光,越来越多主流话语权的介入,直至每一次转发形成的压力,民间反腐终于在微博上找到了新舞台。

更广泛的公益

被微博改变的,不只是惩戒众多的“恶”,还包括倡导更多的“善”。

2010年,在微博上展开的公益活动,成为一种全新的慈善方式。“微公益”,更是微博众人力量集合在数字上的表现――你的每一次转发,都相应的是一次小额捐献,你关注了某人,他便帮你捐出1毛钱或1块钱。

2010年初,抗旱救灾、玉树地震等大事件相继发生。3月底,香港明星梁咏琪在生日当天发了一条微博,号召大家转发“捐赠倡议”,只要被转发一次,她就捐出1元,为期3天。到截止日,这条消息在微博上被转发了7.5万次,梁咏琪则向旱区捐了8万元。她发起的转发爱心公益活动,已经成为“微公益”网络新概念的一个注脚。而影星姚晨在此前的西南大旱救灾时,也曾发微博说,截至2010年3月29日晚上9点10分,关注她的粉丝有多少,她就按“一个粉丝一毛钱”来捐款给灾区。最后,关注她的粉丝有1308715人,她就为灾区捐出了13.1万元。

除了捐款救灾,微博寻人、保护动物等等,都成为微博公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政的舞台

当微博成为众多小人物的舞台,并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之际,官员和公共机构的加入,反过来再次让微博显得更加耀眼夺目。

早在2010年“两会”,微博问政就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彼时,许多代表委员都开了微博,说要取智于民;大批网友加入代表委员的微博粉丝团,说要反映民意。紧接着,3月23日,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开通微博,成为广东首个开微博的地市级领导,随后,广东迎来官员开微博的高潮。

如果说官员个人开微博还只是微博问政的初期尝试,那么以“厦门警方在线”为代表的一批公共机构微博的开通,则又是一个进步。

2010年11月29日深夜,厦门警方在微博上了一条最新消息:备受各方关注的厦门女童被害案取得重大突破,两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警方控制――这是厦门警方微博“问政”的一个缩影。自2010年10月20日“厦门警方在线”微博正式开通,小到向公安局长咨询办暂住证,大到提议警务环节改革、举报犯罪集团,警民之间的互动热络展开。而此前甘肃省政府新闻办的微博新闻,同样开微博问政的先河。

当然,微博问政还是个新鲜事务,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所谓“微博问政”,真的只是“问问而已”?对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认为,这要看问政之后有几件事情能够得到解决,“关键的是能否制度化”。

微博能走多远

2009年夏天,门户网站中的新浪最先开通微博,并很快借助名人之势占据了头把交椅。两个月后,百度推出了类微博“i贴吧”;慢一拍的网易、搜狐,也几乎在2010年同一时间宣布内测,而腾讯的“滔滔”暂停了一段时间后,重新披挂上阵……中国微博进入百家争鸣时代。

伴随着门户微博从试水到稳步前进的,是成长过程中如履薄冰的小心翼翼。

在不少圈内人看来,微博第一次覆灭后还能卷土重来,实则有关决策背景。

对于新浪微博而言,“刚一上线也是战战兢兢,不知道会是什么态度”。平稳运行到2010年“两会”,渐渐便有人说:“想不到微博在“两会”上还能做那么多东西。”或许,“两会”与微博的互动,可以看作是一个信号,“政府也在观察这个东西,也在研究通过一些新工具来发现公众关心的话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双方都有种在相互试探的默契。”可以说,正是政府表现出的容忍,使微博渐渐解冻。

然而毕竟树大招风,当微博逐步放开,管理上的瓶颈或者为难之处也格外突出。就在2010年7月13日,网易微博忽然关闭,内部人士称系“自我监控不严”所致。几乎与此同时,搜狐、新浪、凤凰、人民网等网站微博的LOGO旁统统加上了“测试版”或“Beta”的醒目标志。尽管几大网站都避谈此事,但一名网易内部人士表示,“是微博的言论没有及时监控,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内容”。

“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有100%自由的媒体。新浪一步步走过来,不管门户也好,博客也好,微博也好,我们很清楚,按中国现阶段的特性,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既有一个包容的媒体发展环境,又有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技术上的经验和运营上的经验,这些东西能够保证我们在同样情况下比别人发展得更好,事实上也是如此。”新浪首席执行官曹国伟如是说。

或许,微博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而中国微博的探索者们,在学习如何生存的过程中,渐渐把钢丝走成了一种艺术。

另一个乌托邦吗

作为没有被祝福的新生儿,从一开始,微博的中国存在就饱受质疑,悲观者们更多担心的是,一旦公共信息平台开放,谁将为由此流出的信息把关并埋单?

这一担忧,被金庸“被死亡”事件所印证。一条查无实证的假新闻,在短时间内经历了滚雪球般地转发和放大。

微博作为媒体平台的优势,也可能会反过来成为其公信力和真实度的致命弱点。这一矛盾,几乎是微博在中国遭遇的最严厉拷问。目前微博江湖混战正酣,几乎没有一个网站能够抽身,微博媒体属性中的操守和底线问题,几乎成为边缘话题。

“上马再说,把用户先留住。未来微博会怎么样,现在大家都很模糊,但是这场新的圈地运动,谁也不想落后。”搜狐上马微博的最初动机,听来颇令人心惊。

但这的确是普遍现象――尽管对于微博仍然一头雾水,但谁也无法停止追逐。在搜狐博客总监赵牧亦的心里,其实也有个矛盾:在中国,微博到底是否会有长期的寿命?

“微博这个工具出来之后,新鲜感很强,但新鲜感过去了,微博怎么办?”新浪科技频道主编曹增辉的个人思考,或可成为中国微博前路的疑问。不幸的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的确在尝试一段时间之后,选择疏离甚至放弃微博发言。

■相关链接

2010中国微博十大事件

一、宜黄强拆微博直播

2010年9月10日上午,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凤冈镇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自焚事件,三人被烧成重伤。钟家姐妹欲到北京接收采访被截,由此展开一场微博直播。

二、“我爸是李刚”惹众怒

“官二代”、“校园撞车”、“大一女生”,在微博上,这几个简单的关键词足以勾勒出让广大网民为之震怒的事件轮廓。每一个微博网友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评论者和记录者。

三、学者怒罢万载官员饭局

2010年11月1日,著名学者于建嵘在微博上发帖,将自己前一天在江西万载与当地官员的饭局闲谈曝光。县委书记陈晓平的一句“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 (强拆),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四、厦门警方微博破案

2010年11月23日晚,“厦门警方在线”微博登出启事,悬赏5000元征集有关无名女童尸体一案的破案线索。微博一发出,立刻引起强烈关注,最终有一位网友通过女童的面部特征认出了其身份。11月29日晚,“厦门警方在线”消息:警方已在江西控制住女童被害案的两名犯罪嫌疑人。

五、金庸“被逝世”酿媒体地震

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金庸去世”的传言在微博上出现,随后借助这一新兴的媒体,消息在全国范围内大肆传播。正当各大媒体忙乱成一团时,19点15分,香港方面就证实了这是则假消息。这条不足60字的微博,令《中国新闻周刊》一名副总编辑辞职、一名网站内容总监降职和一名网站编辑被解聘。

六、草根明星携手网络抗旱

2010年年初的抗旱救灾中,梁咏琪、姚晨、陆川等演艺界名人纷纷通过转发微博、粉丝数等方式为灾区谋钱捐款。网友杜子建在微博上发起了一场“赈旱2010新浪微博网友赈灾大型义演”,号召一起为云南赈灾,得到的响应出乎意料:义演现场共收到善款14万余元。

七、上海大火鲜花寄哀思

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胶州路大火发生后,上海市民自发前往出事地点献花,而微博则成为这一行动的主要倡议渠道。通过微博,公民得以相互传递献花的理念,用鲜花覆盖焦味,用行动驱逐沉默。

八、3Q大战点燃微博平台

2010年11月3日晚,腾讯公告,决定在装有360的电脑上停止QQ的软件服务。面对腾讯开天辟地式的“强拆行为”,最具反抗的群体依然集中在微博上,而这一事件最为有趣的转折点在于,腾讯和360都在新浪微博开通账户,公开应对众多微博网民的质问,也企图挽救正在失去的民心。

九、传统媒体权威遭微博挑战

2010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内容为首都大学生纷纷质疑某奖项的访谈。但令人诧异的是,文章所采访的诸多学生纷纷在微博上表示自己的原话并非如此,甚至有人说自己根本没有说过这些话。一场大讨论就此掀起,有人认为,这是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权威正式叫板的开始。

十、唐骏“学历门”了犹未了

2010年7月1日,方舟子在微博上指称唐骏博士学历造假,随即引发了网民的热烈关注。在媒体和网民的介入下,唐骏学历涉嫌造假风波愈演愈烈。5个多月后的12月10日,沉默的唐骏终于爆发,连发数条微博否认学历造假。

上一篇:“弱势”标签不是创可贴 下一篇:从过多过滥的开会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