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活动中渗透情绪教育

时间:2022-06-19 11:49:31

美术活动中渗透情绪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提出了“情绪安定愉快”的目标。绘画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美术活动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元素,我们积极尝试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有机渗透情绪情感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是人内心对自我的评价,是关于自己能力、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总体认识,如同为自己画的一幅自画像。具有良好自我形象的人一般都具有健康的情绪、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能表现出积极热情的认识和行为,幼儿亦如此。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活动,帮助幼儿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

1.装扮显微镜全面认识自己

我们常常组织幼儿用手或替代物装扮成显微镜,用显微镜来细细地观察自己的身体、想法、情绪情感。然后,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如一个大班的男孩用卷筒纸芯装扮成显微镜,仔细地观察自己的手,片刻后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手,五个手指特别粗壮,好像树枝一样向外张开。他说:“妈妈说我的手真能干,会自己系鞋带;老师说我的手真能干,会折出各种各样的小船,我很开心。”这种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认真地研究自己,发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2.绘画处于愉悦情景中的自己

心情愉悦的时候幼儿最为欣赏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积极、肯定的。所以,我们常常让幼儿绘画处于愉悦情景中的自己,如“我在最喜欢的地方”“我在长大”“我穿喜欢的衣服”“我最喜欢做的事”“我的梦”等,注重鼓励和引导幼儿画出表现自己能力的行为和表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自我认识。

我们还组织幼儿照镜子画出自己脸上的各种表情,讨论什么样的表情最美,幼儿一致认为最美的表情是笑。当孩子情绪低落时,我们就请他变出一个最美的表情。比如有一天,一个女孩在词语接龙比赛时输了,她难过得哭了,教师悄悄地走到她身边给她一面小镜子和一张纸说:“照照镜子,试试变化你的表情,变出一个最美的表情,然后把最美的表情画在纸上。”女孩对着镜子做了一个笑脸,在做出笑脸和画笑脸的过程中,她也渐渐快乐了起来。

二、帮助幼儿学会疏导消极的情绪

《指南》在健康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绘画作品中一定会融入作者的情感体验,幼儿的绘画作品更是如此。生活中常常发现,幼儿用一幅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比用词语表达来得更为容易和准确,这说明绘画有助于幼儿情绪的表达和调控。对幼儿来说,对生气、愤怒、伤心等消极情绪的调控难度最大。调控这些消极情绪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合理疏导,我们就借助绘画活动,使幼儿的消极情绪得以疏导,从而有效进行情绪的调控。

1.形象疏导

例如,一个男孩画了一个人,然后用粗粗的黑线将这个人涂掉,这表明他对这个人抱有厌恶的情绪。发现这一情况后,教师对他说:“你想在这幅画里说什么?想想怎样画才能让别人清楚地知道你对他生气的原因。”教师这是在帮助他弄清自己的想法,并将它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不是一种没有方向的狂烈发泄,而是一种有组织述说。通过有组织的述说,一方面,幼儿可以缓解较为激烈的情绪,冷静下来,另一方面帮助幼儿重新认识他所厌恶的人,明白厌恶的具体原因,找出应对的策略。

有时候,幼儿可能对某些事情或情景比较惧怕,可以通过画出其所惧怕的事情或情景来缓解原有的惧怕情绪。如一个女孩非常害怕打针,我们就让她多次画出自己在医院里打针的情景,结果,她再次去医院打针时就觉得心情放松了许多。

绘画还可以将幼儿的焦虑情绪转变成某些清楚可视的物体,从而减轻焦虑感。一些幼儿喜欢画梦魇之类的怪物,其实是想去控制和征服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因此,我们常常鼓励和引导幼儿把自己感到焦虑和担心的事情画出来,以缓解消极情绪。一个幼儿就这样说过:“我把黑暗中的怪物画在纸上,就能看见它的样子了,我现在不像原来那样害怕黑暗了。”

2.色彩疏导

印象派画家莫奈明确表示“色彩完全是一种趣味和情感问题”。幼儿对色彩的反应是强烈的和敏感的,而且他们绘画时选择的颜色大多与自己的心情有关。教师可以诱导幼儿用不同的颜色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了解幼儿的情绪情感,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有一次,我们引导幼儿绘画心形,用色彩表示自己的心情和情绪。女孩A在一个心形的中间,用浅蓝色画了一滴眼泪,她说:“昨天,妈妈生病了,我很难过。”男孩A用强烈的红色去画心形,他说:“昨天晚上汽车喇叭声很响,吵得我一晚上没睡好觉,我很生气。”男孩B在心形中涂满了黑色,上面又用了少许灰色。他说:“今天早上我把豆浆打翻了,被老师批评了,现在心情很坏。”女孩B画的心形上面有许多密密麻麻黑色的短线,还有一双眼睛,她说:“晚上睡觉时看见房间里有一亮一亮的东西,我很害怕。”男孩C画了一颗宝蓝色的心形,他说:“我没带伞,全身上下被大雨淋湿了。”女孩C用五颜六色去描画心形,她说:“我的心情是彩色的,因为今天我很开心。”受这次活动的启迪,我们常常鼓励情绪低落的幼儿去选择明亮的色彩作画,用于调整和改善自己的心情。

3.线条疏导

线条是绘画的最基本的元素,对幼儿来说,用线条随意涂鸦是他们用以表达思想的最原始方式。因此,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粗细和形状的线条,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如幼儿用锯齿状的线条表达生气,用豆芽式的线条表示惭愧,用杂乱无序、互相交叉的线条表达烦躁,用颤抖式线条表达害怕,等等。通过这种画线条的情绪疏导,幼儿渐渐学会如何调控自己的心理,有节制地表达情绪。

4.泥塑疏导

泥塑也能有效地帮助幼儿疏导消极的情感。例如,两个男孩发生了争执,双方都怒气冲冲,谁劝都不行。这时,教师给他们每人两块粘泥,说:“现在,你会用粘泥做什么呢?”一男孩将粘泥连续向桌上猛击,而另一男孩则用双手猛力地搓、揉、砍、压粘泥。粘泥使他俩的愤怒情绪及时得到了疏导,此时,教师再进行调解和教育。

三、帮助幼儿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情感表现性的作品,如人物画、景物画等,并从表现单一情感的作品逐步过渡到情感线索较多的、情感类型较复杂的作品。在指导幼儿欣赏的过程中,侧重引导幼儿对作品所表达的情绪进行识别和体验。比如,结合母亲节的活动,我们组织幼儿欣赏表现母亲和孩子之间互相关爱的绘画作品,通过欣赏,幼儿深深地体验到母亲对子女的爱,并创作了表现自己对妈妈尊重、体贴和关爱的绘画作品。

我们经常举行班级绘画作品展,目的之一是引导幼儿通过欣赏作品来增进对同伴的认识和了解。如在“我爱我家”的画展中,幼儿从一幅幅画中认识了同伴的家人,了解了同伴的家庭居住环境及布置,知道了一些同伴家庭日常生活的内容,幼儿彼此之间都觉得亲近了许多,更愿意用友好的情感和方式与同伴相处了。又如“我的梦想”画展,欣赏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发出惊呼声:“哇!××的梦想和我一样。”“原来××有这样的梦想!”幼儿认识和了解了同伴的不同方面,促进了他们对同伴的认同和接受。

另外,美术活动常常需要幼儿之间出现协商、协助、协调等行为,如工具、材料,甚至画纸的共用。在物品的共用过程中,幼儿必须了解他人的需求,识别其背后的情绪并具有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协商、协调和协助的语言和行为。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幼儿在学习情绪的表达和调控。

上一篇:大班科学玩教具:欢乐投球 下一篇:在滑梯活动中引导小班幼儿感知空间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