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非相关多元化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

时间:2022-06-19 09:36:34

上市公司非相关多元化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

【摘 要】 针对建筑类上市公司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文章根据以往的研究结论和相关的理论提出假设,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而搜寻相关的面板数据代入模型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建筑类上市公司是否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及建议。

【关键词】 非相关多元化; 面板数据; 净资产收益率

一、引言

多元化经营是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建筑业也不例外。而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经营业绩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建筑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财务绩效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提出假设

公司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主要是为了优化配置公司的资源、分散投资风险,最大限度地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公司在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由于对新领域了解不多,极易造成决策失误,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财务绩效,因此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本文提出假设:非相关多元化程度与净资产收益率负相关。

(二)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建筑公司作为候选研究样本。为了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对样本数据进行以下筛选:1.样本公司必须是2007年以前上市的;2.样本公司2008—201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必须是正数并且数据必须是完整的;3.样本公司2008—2010年的经营范围未发生重大变化。

按照以上标准,本文筛选出28家建筑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三)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2010年连续三年沪深28家建筑上市公司年报、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网易财经、沪深两市官方网站、证监会官方网站。

(四)指标选取

1.被解释变量

由于盈利性最能体现一个公司的财务绩效,而股东权益最大化则是股东最关注的问题,所以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2.解释变量

熵值法可以反映多元化经营的三个特征:(1)公司包含的不同行业的业务单位数量;(2)公司总销售额在行业间的分布;(3)不同行业间的相关程度。因此在做实证分析时,以非相关多元化程度(DU)作为解释变量。

其非相关多元化程度的公式表现为:

DU表示公司不相关多元化经营程度;Pj为公司中某一两位数行业板块(一级行业分类)的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重;m为公司中某一两位数产业的个数。

我国对行业有两种分类:一种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一种是《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两者之间除了建筑装饰业之外基本一致,且前者的分类更详细。但本文出于研究的目的,选择后者的分类标准。另外对于收入构成的行业分类主要来自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中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和行业分布数据库”。

(五)建立模型

由于仅应用截面数据或者时间序列数据有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而使用面板数据则相应扩大了样本信息,将尽可能地减少误差。所以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即采用面板数据来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Y=β0+β1X+εit,其中:X=(DUit)3,Y为因变量净资产收益率。β0为常数项,β1为影响系数,ε为误差项,X为自变量,i为公司数,t为时间,DU为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程度。在这个模型里,如果β1>0,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正相关,如果β1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总体性描述

我们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样本28家建筑业上市公司2008—2010三年的因变量和自变量指标做了描述性统计。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所选样本公司平均非相关多元化程度适中,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程度的方差有递减的趋势。

(二)回归分析

由于所选的样本数据为面板数据,本文采用EViews6.0来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

从回归模型来看,回归系数为-0.0812,说明熵值(DU)的立方与财务绩效指标(ROE)呈负相关关系,即非相关多元化程度越低,公司财务绩效越好。另外,模型的拟合度并不是非常高,说明还有未纳入模型的自变量,但由于本文只研究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程度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动因,而非探讨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动因,因此对拟合度的值可以不做更高要求。

同时回归结果显示,F检验获得通过,说明沪深两市建筑业上市公司回归结果较为显著,这种回归结果得到接受。

四、研究结果及建议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28家建筑业上市公司,对选取的样本从不同年度(2008—2010年)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对公司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与公司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公司财务绩效指标ROE与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程度负相关。公司非相关多元化程度越高,其财务绩效越差,即存在“多元化折价效应”。

根据以上结论,针对我国建筑类上市公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筑上市公司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模式时应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1.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建筑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核心。随着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建筑类上市公司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显然,一个公司只有具备了相对于其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才具有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能力。

2.充分发展主营业务。对选择非相关多元化的建筑类公司来说,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公司进行多元化的基础,如果主营业务不佳,公司不但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建立优势,甚至会使原有的经营领域受到影响而威胁到公司的生存。

当前建筑业的利润率较国内其他行业而言偏低,还不具备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条件。因此建筑业公司应当充分发展其主营业务,使其形成竞争力,为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小华.西部农业类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10(11):16-17.

[2] 毕文静.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9(4):93-97.

[3] 李国良.中国建筑企业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4] 靳明,邓广华.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09(6):86-94.

[5] 魏巍.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与企业绩效之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34(4):82-86.

上一篇:低碳经济下建筑企业PCDM项目碳排放权会计研究 下一篇: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捷径